走過氣爆傷痛,堅定信念打造生態永續新高雄

走過氣爆傷痛,堅定信念打造生態永續新高雄

去年7月31日發生丙稀外洩引發連環氣爆的嚴重事故,讓高雄這個「陽光之都」剎時罩上了沈痛的陰霾。然而在各界支援下,高雄市民及市府團隊憑藉著堅強、團結及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讓災區復原。

  高雄市長陳菊曾公開表示,此事件更堅定其「城市轉型」的意志,要讓高雄減災防害。本刊特別專訪了副市長吳宏謀,請他帶領我們一同展望將高雄市打造為安居、安全和生態永續城市的新藍圖。

  相信很少人注意到,與高雄市相鄰的縣市高達6個- -臺南市、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及屏東縣,而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以及玉山主峰(玉山4個主峰就有2個在高雄),西南至南海上的南沙太平島、中洲島以及東沙群島,面積廣達2,947平方公里,是「六都」中面積最大的直轄市,戶籍人口達277.9萬以上。

  有「港都」之稱的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逐漸發展為港埠城市、軍事要地及鋼鐵、造船、石化業群聚的工業重鎮,也是南台灣政治、經濟及交通核心城市,更於2009年成功舉辦了台灣首次的綜合性國際賽事-世界運動會。

6大策略  落實石化工業風險管理

  作為全台最具代表性的石化重鎮,高雄石化廠區林立,其面臨之天災、工安等複合性災害(如:火災、爆炸、毒化物外洩等)險亦相對較高。去年7月31日午夜至8月1日凌晨間,因丙稀管線外洩引發高雄市前鎮及苓雅區連環氣爆,造成32死亡、321人受傷,而包括三多一、二路、凱旋三路、一心一路等多條重要道路則嚴重損毀,舉國震驚!

  而這一爆,也讓數十年來未經重視的工業管線管理問題浮出檯面。該如何落實石化工業城市的風險管理,還給市民一個安全的高雄市,成為市府當務之急。

  事故發生後,在各界支援下,高雄市民及市府團隊憑藉著堅強、團結及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讓災區復原。高雄市副市長吳宏謀表示,面對既存工業管線的現實,市府的因應策略及作法包括:
1、 災區石化管線不回埋:為讓復原之災居民眾不再擔驚受怕,市府下定決心要求斷管、不再回埋。

2、 全面清查穿越排水箱涵管線:凡查有穿越排水箱涵管線,均限期遷移。不明管線限期不報,市府進行強制斷管。

3、 與中央共同查核地下石化管線,要求業者落實管線管理:氣爆事件後,經濟部擬訂「協助地方政府加強地下工業管線維護管理計畫」,偕同消防、勞檢、環保、工務等法令主管機關、地方相關安全檢查及工商管理單位、業界代表、專家學者,協助高雄市政府完成查核轄內所有地下工業管線所屬者的管理制度。

  自去年8月14日至10月31日止共完成11場次石化工廠地下管線查核業務,對於業者管線管理疏漏部分要求改善,並要求管線業者建立區域聯防機制。另為建立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的監理檢查機制,落實管線所有人自主管理及使用者付費精神,並確保管線所有人在地就近監督管理,市府還特別制定了「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

4、 建立工業管線完整圖資系統:有鑑於過去石化產業法令不甚周延,造成地下管線埋設紊亂、資訊不透明,高雄市政府已責成業者建立完整的管線圖資與管理機制,管線圖資須重新校正,並包含盤點圖資與輸送物品內容。目前市府已掌握的最新圖資系統已匯入33家石化業者(不含瓦斯業)共439條石化管線,以及水利局共3,963條下水道、1,440個人孔圖資。該系統彙整穿越市區道路的石化管線共237條,分屬21家業者,總長達1,787公里。

5、 持續加強稽查化學槽車運輸:與監理單位合作,確保化學槽車行車安全性,包括:

(1)規範行駛路線:避開人口稠密路段、尖峰時段行駛,重新規劃工業區及港區銜接國道之路線,車輛限速。

(2)管理通行證:臨時通行證加註行經路線明細,研議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及GPS。                                         

 (3)加強稽查:除監理所、警察局外,另邀集環保局、勞工局、交通局等針對熱點路段,實施聯合擴大稽查。

6、 建立完整聯防體系及機制:為有利救災單位能在第一時間聯繫所有相關單位啟動應變、做最有效的控制,高雄市政府已建立全市48家氣體、油料及石化業者(含各站)24小時緊急連絡電話,以利各類管線洩漏案件通報後,能在最短時間內通知管線單位到達現場進行相關安全處置。

  且目前也已著手開發「石化管線行動稽查平台APP」,利用行動裝置的GPS定位功能結合工業管線圖資系統,進一步增進救災與協調支援的效率。

  3大主張定調石化工業未來發展背負著過去國家發展石化經濟重責的歷史沈痾,市政府在危機因應及緊急作為的同時,也對高雄市石化產業未來的發展積極調整方針。例如,為學習先進國家工業管線管理做法與成功經驗,特別於今年1月16日假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5安全城市-工業管線管理國際論壇」。

  會中邀請了經濟部工業局、美國運輸部管線安全暨有毒物質安全管理署、加拿大亞伯達創新科技C-FER研究所、日本高壓氣體安全協會等單位代表演講,也邀請了加、德、法等國際知名工業管線管理公司及國內產業界代表參與座談。對於既有石化管線管理政策面、技術面與行政面的困難、挑戰與務實對策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而在集思廣益、綜合評估下,市府團隊對於高雄市石化產業未來發展提出了三大重點主張:
1、 產業空間合理化:重新調整工業園區配置,降低重工業散布市區造成環境汙染及高潛在風險,進而將管線遷離市區,還給市民一個安全的城市。

2、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市府主張工廠設於高雄的石化業者(如:中油)都應該將總公司遷至高雄,以實現財稅正義。高雄,不應該獨自承擔石化發展的代價。

3、 石化產業轉型升級:五輕應於今年如期遷廠,並於期限前提出全區土地汙染整治及關廠計畫。未來中油廠區現址不排除發展文創或綠能產業,全力促成工業城市轉型。

  從安全、韌性邁向生態、永續對市府團隊來說,除了讓高雄邁向科技、智慧城市並走向國際舞台外,建立「以人為本」的安全城市才是城市治理的本質。而為因應近年極端氣候引發的天災地變等,如何強化城市的防災韌性進而友善地球、尊重生態、邁向永續,則是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安全-豫則立,不豫則廢

  吳宏謀副市長強調“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城市安全亦然。盡力做好避災、防災工作,即可最大程度降低減災及救災需求。除了設立專責的災害防救辦公室、積極推動災害防救深耕計畫、持續建置/更新防救災支援決策系統、發放里民防災卡外,高雄市在災害防救工作上還具備了兩項特點:

1、 高雄市災害應變中心在建築物耐災設計上可抵抗200年以上的洪水頻率、芮氏規模7級的強震,屋頂則有可載重10噸的直昇機停機坪。當南部地區發生重大災害時,中央將進駐作業,作為南部地區救災、人力、物資結集之前進指揮所。

2、 災害應變中心同時結合了交通局249支CCTV、警察局1萬5千多支路口監視器,並納入水情中心49座截流/抽水站、39處水位監測、71座即時影像監視資訊系統,整合各項情資套疊各類地圖資訊,可模擬未來3小時可能的淹水狀況,作為市府調度參考。

尊重生態,邁向永續

而合理地規劃、使用、維護土地,不與自然“爭地”,並加強植栽綠化以形成可自動調節溫、濕度的“微氣候”,更是城市「避災」的第一步。為了因應近年極端降雨型態、建立可增加都會地區雨水下滲及逕流量的「海綿城市」,高雄市以流域治理為主軸概念,從防洪、水質改善及景觀親水工程三方面同步著手:

1、 上游保水:高雄市境內的主要河川包括台灣流域最大的高屏溪、前鎮河、愛河等,設法於集水區域上游保持植披、避免過度開發以做好水土保持。

2、 中游滯洪:在中游部分積極打造兼具生態、景觀、防洪等功能的滯洪池(如:本和里生態滯洪池)及開闢濕地廊道(如:援中港濕地、半屏湖濕地、洲仔濕地等)。自2010年縣市合併以來,高雄滯洪池及濕地面積已增加24倍之多。

3、 下游排水:在下游的部分則強化排水、落實清淤。吳宏謀副市長特別指出,全台灣內陸可以行船的城市只有高雄,且長達50公里(包括前鎮河、愛河、1港口和2港口間的主副航道等),據此優勢市府已正在規劃具休憩、觀光價值的「藍色水路」。

  此外,「生態城市」的設計理念也已成為高雄在城市建設上的重要思維。高雄市自2012年啟動光電智慧建築專案,以2013年興建完成的「高雄展覽館」為例,即達到7項綠建築指標;2014年11月落成的「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更是全球首見的懸吊式結構工法結合“樹中有館、館中有樹”的綠建築文化地標。

  目前全市裝設光電總量已達4,000萬瓦,並創造超過3萬平方公尺綠屋頂與4.6座世運主場館的太陽光電設置量(約460萬瓦),這些綠建築設施每年可節省電費約6,700萬元以上。而整個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預期在2050年能夠降低80%!

  在市府團隊的努力下,安居、安全及生態永續的新高雄藍圖已然在我們面前展開。我們也熱切期盼迎接高雄的漂亮轉身,成功蛻變!


 
分享文章:
熱門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