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南向政策」執行建議

政府「新南向政策」執行建議
台灣近年來產業面臨了以下困境:製造業及電子業被崛起的紅色供應鏈以更低廉的價格取代,產業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政府雖然著手推動「五加二」產業政策,但電子與傳統產業龐大以代工為主的行業,已經面對巨大挑戰,又缺乏政府具體扶持的策略與助力,新產業未起來、原有產業又式微中,快速找到出口迫在眉睫。

台灣當前的困境

台灣電子業發展時間長,資訊與半導體更網羅國內多數精英分子,產業的式微造成這群中/高階白領在經驗與執行能力達到巔峰時,不是出走他國服務,就是被迫失業,造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喪失整體經濟實力。同時這批龐大族群如果無法妥善安置,其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將極為嚴重。

雖然台灣這些年不斷強調以服務業為導向,但服務業從業人員門檻不高、易被取代、薪資水準較低且不易提升。而且台灣僅有2,300萬人口,整體內需不足,產業規模亦不足以吸納製造業及電子業外移所造成的失業人口。此時,「新南向政策」可成為問題的解套措施。

整合國內資源 掌握「新南向政策」商機

緬甸、泰國、印尼等東協諸國正面臨產業轉型,基礎建設需求孔急。舉例來說:泰國的軌道建設尚未獲得完整發展,大城市(尤其是曼谷)常有嚴重的塞車問題。就像台灣早期建設捷運一樣,泰國政府也計畫每隔幾年就興建一條捷運線以解決交通問題,但卻面臨缺乏資金及人才的問題。

通常東協諸國並無足夠資金及人才,要解決這類大型基礎建設的問題通常都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指政府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在經營一段時間後再轉移政府經營。)的形式發包,而這也提供了台灣良好的機會。舉例來說:會去競逐標案的可能有日本、中國…等,台灣所能提供的整體建設水準雖較低於日本,但具有價格實惠、品質及服務態度明顯優於中國…等「物美價廉」的利基。

面對國際BOT的商業模式,雖然政府目前已瀕臨舉債上限,不易出資掌握東南亞地區的BOT建案,但建議「新南向政策」的做法應為積極整合國內資源。例如:不少國營事業仍是營利的金雞母,像是中鋼、中油、台電等,可由政府主導成立主權基金,由國營事業出資,解決資金方面問題;再吸納前述執行經驗及能力均以達到巔峰,卻不幸失業的各領域高階管理人才,在第三地給予其發展的空間。如此既可體現「新南向政策」的具體效益,亦可減少台灣人力資源的浪費及隱而未現的社會問題。

南進人才需求孔急 可借力民間團體

話雖如此,但目前政府要往第三地發展仍尚未滿足關鍵的條件。台灣雖長期關注東南亞諸國,但要在第三地發展建案,需有能明確了解當地政策、法規、財稅的人才。若缺乏深耕當地市場的人才,可能連語言溝通都有困難,更遑論作帳,如何能維持在當地的營運呢?據了解,台灣目前瞭解東協諸國法令、政策、環境者並不多,形成明顯的進入障礙。要跨越此障礙,或可仰賴深耕當地市場多年的民間團體。

以台灣佰誠為例,在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諸國均已深耕多年,累積了深厚的當地經驗,並擁有充分了解當地法令、財稅、政策及文化方面的人才。若政府願意,台灣佰誠可提供在當地市場深耕多年的人才及經驗,成為協助政府進入當地市場的平台。

結語

台灣目前的總體環境仍有些悲觀,產業及人才不是外移就是被打趴,但若是政府、國營事業及民間團體能妥善配合,組隊往第三地發展,應可解決高階人才失業問題,降低社會成本,也可以是產業再次發展的關鍵。期盼新政府能夠有積極的作為,整合各方實力,從而創造發展的契機。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