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 致力跨域整合防救災能量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  致力跨域整合防救災能量

2009年,一場中度的莫拉克颱風不僅造成台灣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又稱「八八水災」),更成為台灣氣象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侵台颱風,因破紀錄短時強降雨量引發山崩、土石流而導致小林村滅村的悲劇舉國震驚。而此一複合式災害的出現,也突顯了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防救災工作需要進行橫向串連及政策統合的重要性。

串起珍珠的那根線
因此行政院為推動災害防救工作政策與協調各部會單位,以有效協調整合防救災工作、提升防救災效能,特別於2010年2月1日成立專責單位──災害防救辦公室,並於2011年行政院組織改造時正式成為院本部編制單位。

辦公室副主任王怡文表示,與其說是幕僚,災害防救辦公室(以下簡稱災防辦)的角色更像參謀,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線」,須將各部會有關防救災的專業訊息及時統合、提供最好的政策與應變資訊建議給決策者。所謂「決策者」平日是行政院正、副院長,一旦發生災害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後即為指揮官,至於指揮官是誰則視災害類型而定,颱風來臨時可能是內政部長,而像去年蝶戀花旅行社遊覽車於國道翻覆意外災害則是交通部長。

舉個最近的例子,1月初寒流一波波來襲,賴清德院長便指示各部會要「防寒總動員」,災防辦就需整合各部會對於可能的災害情境該如何預先處理,包括:衛福部會想到居無定所的街友該怎麼辦?農委會特別關注農林漁牧業寒害問題,因其直接影響民生物價波動;天冷民眾習慣緊閉門窗,消防署呼籲一氧化碳中毒問題⋯等防災訊息,提供給正副院長、秘書長、發言人透過媒體將相關防災意識傳達給民眾。

跨域整合推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王怡文指出,從平時的減災、整備到災中應變的知識和解決方案,有許多是來自專業科學人員長期的觀察、了解和判斷所提出,像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即是災防辦密切配合的科技單位。而科學家們提出的solution可不可行?該如何被執行?⋯等則由災防辦去和各部會協調、討論行政程序。

像最近台灣地震頻繁,相信絕大多數人的手機在地震發生當下(甚至前1、2秒)就會收到地震警報訊息,而推動此項屬於區域廣播服務(Cell Broadcast Service)的「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可說是災防辦跨域整合最具代表性的實績。地震即時警報訊息要被成功發送,背後是由政府和民間不同單位緊密合作的成果:從中央氣象局精確掌握地震預報資訊、提供給NCDR所開發的災害防救資料服務平台,再透過中華電信、 台灣大哥大、遠傳等五大電信業者的平台免費發送到民眾的手機。

而在此之前,災防辦就必須先和中央氣象局確認掌握地震訊息的精確度、商請NCDR開發資料服務平台、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從法制、執行等各方面與電信業者進行協調,最終促成「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成功落實。此一跨域整合的推動案,也讓災防辦榮獲2016年行政院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建立參與及建議制度評審特等獎。

王怡文也強調,此經驗是借鑑日本311大地震的及時通報系統,有日本學者就指出,如果此類告警系統能夠發揮功效,應可減少七、八成人民的傷亡。而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的技術難度頗高,目前大概只有日本和台灣能做。「其實台灣當時已有相當進步的技術,只是沒有一個單位把它串起來而已。」

建立聯結政府、產業及民眾的防災文化

國家災害防救的政策方向主要來自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的「災害防救基本計畫」,最新的防救災五年計畫(2018∼2022年)目前雖尚未拍板,但基於國家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民生公共物聯網」中,如:災害情資產業建置、複合式地震速報服務、空氣品質物聯網等已有部分編列預算。

在未來五年的災害防救策略中,也已有幾大課題召開過論壇被積極討論,包括:因應氣候變遷、國土的保育及合理規劃、大規模災害(如地震)準備及應變、韌性社區的教育推動、防災產業的發展⋯等,該如何進一步訂定可執行計畫及落實。而在這些議題中,新一代智慧科技的應用也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像無人載具不僅可維安亦可勘災、感測晶片應用在山坡地微小滑動與移位的監測上即可預防大規模崩塌。

台灣有七成以上土地與人口曝露在三種以上的複合式災害環境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就必須了解如何與災害共存。王怡文認為,惟有政府、產業、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組織、社會大眾的緊密聯結,把防救災意識落實在日常的生活與教育當中,才能建立良好循環的防災文化。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