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建警 構建智慧警政安全聯網

科技建警 構建智慧警政安全聯網
資訊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隨著犯罪手法的推陳出新,警政單位也必須與時俱進,運用數位化、智慧化的偵防設備與研究分析,以協助員警掌握治安情勢發展與判斷,進而快速鎖定嫌犯並掌握行動軌跡,有效提升案件偵防能力與破獲率。

內政部警政署深感未來資訊安全問題的偵防與強化防衛能量,必須有更為前瞻的思維,因此導入資通訊(ICT)技術,將警政資訊行動化、雲端化,從過去所開發的M-Police警用行動電腦,跨機關整合全國17項犯罪資料庫,以雲端運算虛擬化技術推動警政智慧化工作;到擴充巨量資料庫運算、建立智慧分析決策支援系統,甚至是為民服務的警政App,顯見大數據及雲端等科技運用已是中央的警政施政藍圖。

從中央到地方 落實智慧警政

隨著警政雲第二期(105∼108年)的開始,大數據分析成為警政署的重點工作,除要有效預測犯罪趨勢,掌握時事脈動外,最終目的是要從過去的犯罪偵查走向犯罪預防,以期在事件發生前便能加以偵測、即時阻止。在治安方面,因應運用資通科技的新興犯罪不斷增加,警政署為提升科技偵查能量,推動各縣市警察局成立「科技犯罪偵查隊」,期能協助各單位偵辦重要刑案。在為民服務的部分,則有警政App提供全方位的守護。

大數據應用:提升治安與交通

大數據的確實應用,是從中央到地方皆全力推展的共通目標,最早由新北市警局率先成立情資整合中心,藉由分析海量資料,歸類犯罪模式、萃取犯罪情資,成效頗佳。近年各縣市亦陸續跟進,如台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紛紛建置情資整合分析平台;台中市首創GIS交通事故地理資訊系統、高雄市從警政App中的警政信箱內容汲取民間大數據等,將原本分散各地的資料源加以整合,完善在地資料庫。

成立科技犯罪偵查隊

有鑑於愈來愈多犯罪集團利用網路科技進行犯罪,數位鑑識案件逐年倍增,且偵查不易,例如層出不窮的詐騙案件及之前的一銀ATM盜領案等。各縣市警局因此從106年下半年陸續成立科技偵查單位,遴選具資訊安全、網路科技犯罪偵查專業的人才,引入數位鑑識及偵防設備,完成科技犯罪偵查隊法制化作業。科偵隊負責偵辦科技及網路犯罪案件,執行通訊監察、行動偵查等任務,針對電腦科技、行動裝置、網路等可能產生的資料進行蒐證分析,運用數位鑑識抽絲剝繭,強化科技犯罪偵辦能力。

為民服務的警政App

為持續提供民眾優質的行動化服務,除警政署所開發的「警政服務App」,各縣市警局也都有開發自己的警政App,在介接警政署的「視訊報案」功能之外,依據地方特性各自設計相關特殊功能,如台中市的「平安御守」能藉由手機定位系統得知行蹤,高雄市的「語音路況」在行經易肇事路段或測速照相桿時便自動語音提醒⋯等,讓民眾獲得最安心、即時的協助。

智慧影像分析 須解決頻寬問題

路口監視影像作為刑案偵查與釐清交通肇責的利器,然而各縣市監視系統格式及架構不同,就影像儲存方式來說,就有DVR/NVR或兩者混用;儲存地點則有直接儲存在前端路口及派出所,或是後端警察局資訊機房及電信業者IDC機房。雖說透過在縣市端建置調閱介接伺服器,已經解決調閱即時影像與歷史影片的問題,但若要將CCTV影像監控系統導入智慧化分析功能,則須考量是否自建光纖網路以提供足夠的頻寬,或是依佈線成本決定哪些資料須做智慧辨識,如台中市便將影像存在路口,視需要擷取圖片回傳後端作分析。

高雄市則是把路口影像存在派出所機房。高雄市警察局就指出,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來自於如何把影像從派出所機房拉到中心作分析處理:以百萬畫素的攝影機而言,一支約要2M頻寬,較偏遠地區的派出所租用中華電信光纖網路,最快為140M(下載100M上傳40M),當要將派出所影像傳至中心便會受限於40M的上傳頻寬,如果同時分析10支攝影機,又有別的單位需要調閱影像,則已無頻寬可使用。因此,要導入智慧影像分析功能,須先解決頻寬負載能力的問題。

預算刪減 牽制科技建警政策

近年警政預算常因撙節國庫開支或情緒性輿論,不時遭到凍結或刪減,不論是中央的警政署或北中南三都警察局,對於警政科技其實都有很好的規劃及願景,卻礙於經費而多所掣肘,尤其預算下到地方似乎亦有重北輕南的趨勢,如六都中以雙北經費最高,愈往南經費則愈少。面臨這樣的態勢,即使地方警察局對於警政智慧化想有一番作為,但礙於經費有限多偏向執行面,智慧科技的研發僅為少數系統建置,大部分仍需仰賴警政署資訊室的能量,較有辦法去執行相關研發計畫以支援各縣市,如這兩年的空拍機、警政機器人等;抑或其規劃理念獲得上位者支持,願意撥出預算,投入智慧警政的建置研究。

事實上,經費的左支右絀與資源不足,將造成警政單位的執法偵查設備與工具難以跟上新興犯罪手法,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在不能充分執行公權力的情況下,無異於置員警於危險之境。唯有足夠的警政預算,讓科技建警政策免於淪為「半套」的窘境,民眾方能真正「有感」。

結語

智慧警政已成為全球執法機構積極尋求的解決方案以及未來警政的發展趨勢,持續運用各項前瞻科技、導入人工智慧輔助判斷與提供建議等,有效減少犯罪,創造智慧安全城市的願景才得以實現。
 

警政科技3大需求

警政單位運用警政資訊科技強化治安作為,治安維護工作也因應時勢需要,積極整合各種物聯科技來面對新型態的犯罪與威脅,協助執法人員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其中,智慧影像分析、生物辨識、行動影音串流為警政單位目前的需求重點。

1、智慧影像分析

利用可自動辨識監視器畫面的智慧影像分析技術,已成全球主流趨勢。盾心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關宇翔表示,智慧影像分析主要提供兩件事,一是即時警報,二是快速搜尋,兩者的層面與側重點皆不同,常見的人臉辨識、車牌辨識、顏色等物件判別即屬於快速搜尋。以人臉辨識為例,從1萬張人臉找出500張或250張的時間差距不大,超過一定程度後,其實對精準度的要求不會太吹毛求疵,因此準確度並非其最重要的條件;即時分析則要求高準確度,只有可用與不可用。

而路口監視攝影機因置於高角度,無法直接辨識人臉,在這樣的條件下就必須以其走路的姿態、身高、肩寬等個人特徵作為主要辨識。盾心科技將智慧影像辨識導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不僅可偵測出異常,還能在短時間內透過監控畫面自我學習、做出預測判斷,藉此減少公共場合事故發生機率,或是在事故發生後可快速通知相關人員前往處理。警政單位或可思考日後可以在哪些場域運用即時影像分析。

2、生物辨識

以目前警政單位所廣泛使用的M-Police,則結合影像辨識與生物辨識,其即時相片比對功能,便是透過人臉辨識軟體判斷出符合特徵值的個人身分。不過,由於目前使用的人臉辨識僅能以相片比對,遇到年紀較大的民眾時,可能因與戶政留存照有較大落差,以致判別上稍不精準;此外,員警於大型集會場所執勤時,面對眾多人潮也難以使用M-Police一一拍照查詢。以陳抗活動最密集的台北市而言,面臨出現違法行為人士,因身分辨識不易,僅能先行蒐證、事後辨認,若能將現場影像結合人臉辨識即時進行身分識別,或可有助於維安工作。

除人臉辨識,亦可使用指靜脈辨識作為警政單位內部管理的憑證。指靜脈辨識為利用每個人手指內獨有的靜脈血管分布作為身分識別基準,相較於指紋,其活體辨識偽造困難,極具安全性。代理日立指靜脈模組的台灣科保業務經理蔡文和說明,指靜脈辨識可具體應用於智能槍櫃,搭配出勤紀錄能嚴格控管取槍時間;另外在機敏資料、電腦控管的資安部分,以及透過內部數位認證平台建立雙重認證機制上,都能達到有效管理。

3、行動影音串流直播

警用穿戴式監控與行動傳輸設備在近年來逐漸受警政單位所重視,博遠智能科技創辦人游人諭解釋,其隨身密錄器具夜視功能,可在4G網路不穩定、人潮眾多的情況下,提供低延遲、畫面清晰的影像串流傳輸品質,與一般密錄器多以錄影為主,博遠的穿戴式設備能在緊急事件如攻堅時切換至Live直播模式,讓指揮中心即時看到現場影像。未來這樣的行動式設備會愈加重要,因應反恐或緊急狀況,勢必需要主動式監控以補足固定式路口監控的不足。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