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下軌道運輸新思維
物聯網下軌道運輸新思維
時間: |

本文將從台灣目前最具先進智慧軌道系統的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以及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兼任教授張辰秋的角度,試圖分析智慧軌道系統的關鍵要素,從中激發軌道營運之創新思維,進而催生新的應用技術服務。

4G通訊迎接智慧軌道技術變革

軌道交通是城市運輸的主要動脈,在智慧城市的大架構下,軌道運輸系統作為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肩負每日人流輸送轉運的重責大任,也間接推動城市的快速發展。

現任高雄市高階經營管理協會理事長張辰秋,同時也在中華大學教授相關課程,曾擔任前桃園捷運公司總經理、高雄捷運公司營運副總經理、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機電系統工程處總工程司,現正致力推動CBTC通訊式列車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利用高解析技術偵測列車位置,並以4G通訊方式完成行車監控功能,台北捷運文湖線與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線即採用此系統。4G通訊不但能乘載CBTC訊號,也能解決頻寬問題,適合高速移動,有助於影像傳輸的品質及穩定性,因此,4G網路的佈建成為智慧軌道運輸的重要推手。

佈建4G小型基地台

軌道系統若要達到訊號傳輸的穩定性,必須優化號誌車載(Carborne)軟體,讓無線通訊系統正常運作,同時強化號誌設備的檢修和維護。4G的CBTC備援建置,除可做為現行的行車控制系統外,亦能將PIS(月台資訊系統)和監控攝影機整合為單一系統做有效管理,讓監控設備畫質更清晰,傳輸速度更快,有益於朝向可視化、語音化的操作平台發展,藉由統一集中管理,提供高效率、高品質的CBTC訊號,以維持通訊穩定度。

而要維持無線傳輸的穩定度,4G基地台的普及是首要目標。然而建置一座4G基地台需投入百萬元,即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兩年前啟動台灣4G建設大計,加速4G訊號涵蓋率,連線品質卻不見改善。欲解決基地台不足問題,替代之道是在車站、車體及軌道沿線佈建小型4G基地台,針對重要路段設置多點覆蓋,以防單一基地台故障後不至於失去訊號。外部的小型基地台數量建置足夠後,另外在車廂內部裝設無線傳輸設備,可支援GPS定位,作為車輛調度與行進軌跡的追蹤;此外,亦能將4G訊號轉換為Wi-Fi網路,為乘客提供上網服務,甚至延伸為O2O(Online to Offline)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完成車上下單、下車取貨的貼心服務。

網路管理單一化

張辰秋強調,智慧型軌道運輸應該使用最精簡的人力,將其功能發揮至最大化,達到最完整的監控功能。除了通訊,無人駕駛也是智慧軌道運輸的必要元素,但無人駕駛需做配套措施,4G平台可望達成完整監控的目標。網路管理單一化,規劃詳細的SOP流程,使操作人員確實明瞭如何處理、應付各種情況,這些都需要穩定的網管系統。4G作為一種媒介,雖然不如有線訊號來得穩定,但礙於有線網路建置所費不貲,且會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線路老舊問題,4G網路勢必成為整合通訊相關系統,形成高效率、可靠穩定網路管理的首選。

4G行動通訊讓軌道交通的各方面性能得以提升,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內容,以及更簡易的操作管理。國際上軌道交通運輸已經迎來4G時代,未來對於數據傳輸、影像監控等應用,將揭開無線網路技術新篇章。

智慧軌道核心:安全與服務

近幾年國際間恐怖攻擊等意外事件層出不窮,人潮聚集的交通樞紐成為明顯標的,高鐵亦曾於2013年面臨列車被放置爆裂物的威脅,因此,如何維護旅客安全,為其創造一個安全無憂的搭乘環境,成了高鐵在建置智慧軌道運輸系統時最重視的課題。滿足基本的安全條件後,透過物聯網技術結合旅客服務,也將是智慧軌道下一步發展核心。

高鐵工程局總工程司鍾維力為智慧軌道系統下定義,一是達到旅客安全,二是旅客服務滿意最大化。軌道智慧化最終朝向自動列車控制(Automatic TrainControl,ATC),其子架構分為三大面向:列車自動駕駛(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ATO)、列車自動監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ATS) , 以及其列車自動保護(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ATP)。要達到列車自動控制,需具備自動防碰撞保護裝置(ATP),以及穩定的ATO和ATS。高鐵由於行駛速度快、站距長,必須配置司機員做列車加速控制與到站停準,在ATC行車控制模式下保障安全的減速則由電腦判斷,無法人為介入操作。

另外,透過旅客資訊服務的PIDS(旅客資訊顯示系統,Passenger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結合自動廣播系統,讓乘客能在搭乘列車的同時掌握車輛動態、到站時間及旅遊資訊,包含手機App查詢相關資訊,或者班車延誤或取消時發送通知,未來如機場捷運線亦可提供航班資訊,規劃托運行李和海關受檢的時間,更能從容不迫地搭機出遊。

體認到行車安全的重要性,高鐵計劃增加即時影像監控的架設數量,涵蓋沿線軌道區域,以防止人員或動物之侵入。監控系統涉及到訊號傳遞,高鐵現階段智慧控制朝向基本設施功能的提升,透過完整的骨幹網路在沿線佈建4G,將所有資訊傳輸至行控中心。新的監控攝影機除即時監控旅客在月台上的行動,現也開始針對防暴積極建立臉部表情辨識的大數據資料,從旅客進入車站辨識其行為,判別有無攜帶危險物品,是否有滯留物,攝影機隨時不間斷掃描,發現異常行為時即發出告警,馬上通知相關安全人員追蹤,這些都是高鐵目前的初步實驗,藉由人臉辨識達到預防效果。

另外,警政單位也正開始建置同步監控中心,將來在緊急事件處理上相信會更有效率、做好更充足的應變準備。

無人駕駛打造智慧軌道運輸願景

軌道運輸朝向無人駕駛系統已是國際間重要趨勢,其原因在於影響軌道運輸營運安全風險的最大肇因是人為因素,根據國際間軌道運輸事故統計,人為疏失約佔60%以上,無人駕駛因而成為一門顯學,甚至逐步落實無人汽車、無人飛機的新型應用。所謂的軌道運輸智慧化,即是不需要人為去控制或做判斷,全部電腦化,對於列車的運行控制、調度指揮高度自動化,可大幅提升系統可靠度與效率,節省人力成本。

台北捷運已經走向無人駕駛,包含文湖線及未來的環狀線、台中捷運等中運量(單方向運量5,000~30,000人次/小時)系統,捷運工程局機電系統設計處處長蘇瑞文說明,台北捷運可依據尖離峰時間自動調整發車班距與運行車輛數,不會有明顯加速或減速的感覺,自動化技術的重點是無人駕駛,而安全是保障系統長期成功運行的核心。無人駕駛軌道運輸系統主要是透過行控中心,以先進的監控與通訊系統,監視、調度整個軌道系統的運作,其優點在於藉由全自動監控技術,保持列車安全的行車距離,避免如錯誤啟動、加速及超速等人為操作失誤問題,統一由行控中心做出應變措施。

雖然如此,對於高運量(單方向運量30,000以上人次/小時)在營運時間仍會配置司機員,僅負責察看乘客上下車及月台開關門情形,並在系統出現異常時即刻處理,列車的啟動及運行皆為號誌電腦自動駕駛,不需人手動控制,尤其鄭捷事件發生後,司機員的配置有助於先行了解車廂內狀況,再通報至行控中心做後續處理。

全世界都朝向無人駕駛發展,捷運也全面自動化,為何捷運文湖線還需增派隨車人員?自動化的目的即是節省人力成本,現行做法似乎有違系統建置的初衷。針對此問題,蘇瑞文無奈表示,捷運文湖線每年確實花費諸多經費聘請隨車人員,此預算也常遭議會質詢,即使隨車人員與無人駕駛系統背道而馳,但囿於台北捷運加入國際捷運組織CoMET及Nova軌道運輸標竿聯盟,每年在世界評比中皆取得不錯的成績與評價,其中系統是否穩定、障礙是否能在短時間排除更是其中一項指標,為提升北捷在國際間的競爭力,隨車人員變成必要之惡。

此外,國情問題也是另一項主因,大眾對於公共運輸系統出錯零容忍,過去捷運發生列車故障、系統異常造成班次延遲時,往往引起極大的輿論和反響,卻未思考自動駕駛的目的為安全第一,當列車有安全疑慮時,系統便設定自動停駛,待操作人員排除故障。未來中運量捷運必定可以達到全面性無人駕駛,但依現行文湖線所面臨的種種難題,隨車人員的存在仍是穩定民心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智慧聯網下 軌道運輸新商機

要引領軌道交通再升級,創造便捷交通網,必須擁有完善的智慧軌道運輸系統。智慧軌道運輸結合系統的智慧與人的智慧,運用物聯網、雲端運算做諸如行車安全、運輸管理、旅客服務或外部合作等加值應用,在智慧城市的目標下,帶動軌道運輸市場商機。

如同鍾維力提及,旅客安全與服務是成就智慧軌道運輸的重要核心,高鐵在防災應變上具備智慧聯網技術,其災害監測系統以Google earth與GIS整合即時防救災地理空間資訊,在軌道沿線佈建感測器(Sensor)蒐集監控軌道周邊,並連結外部氣象、水文、交通機具等即時查詢資訊,提供防颱、落石、地震等災後回報與查檢功能。

軌道運輸首重旅客安全,考量高鐵車站人潮聚集,易成恐怖份子犯案地點,高鐵因應日漸升高的暴力犯罪問題,為提升安全監控系統,正與中科院合作進行實驗計畫,運用智慧影像分析技術對進出站旅客做臉部表情辨識,或就旅客之異常滯留或奔跑、留置物品等即時分析是否潛藏犯罪行為,透過網路傳輸予警政單位事先加以防範。台北捷運也正著手透過網通技術,將高運量車廂內的即時影像直接傳送至行控中心,而無須再經由車內司機員得知現場情形。

在智慧聯網之下,傳輸的穩定性將愈形重要,高鐵目前已計劃在沿線原有的光纖、漏波電纜等骨幹網路之下,持續更新系統元件,以及增加4G無線網路的應用,未來可透過4G通訊進行即時告警影像傳輸。

另外,高鐵新設的苗栗、彰化、雲林等三站,已把車站與設備等所有系統資訊轉為數位影像,並將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與維修管理系統(MMS)整合,從設計規劃、施工、完工至交付營運單位,全部予以圖像化,藉此建立維修管理資料庫,監測設備何時該汰舊換新,甚至與備品採購及會計登帳做到同步更新。

綜觀上述,可以了解安全是軌道運輸一致重視的核心議題,但要達成完整、完善的智慧軌道運輸系統,背後需要許多尚待耕耘的技術與應用設備環環相扣。從張辰秋所談的4G通訊平台、備援系統,到鍾維力分享的智慧影像分析、App旅客服務,以及蘇瑞文提出將監視攝影機即時傳輸至行控中心等,這些都要結合無線通訊基地台的建置,更高解析度的影像畫質,以及透過感測器收集資料做大數據運算,最後產生足夠的安全參數以完備智慧分析技術。捷運及高鐵在系統的軟硬體方面已擁有先進技術,而軌道運輸納在智慧城市底下,旅客的安全與服務將備受重視,成為可發展的重點商機。

無人駕駛已經不是問題,重點是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智慧城市裡的重要應用,軌道與人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將社區、出遊、購物、通勤通通打包;物聯網串聯的不僅是物與物,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軌道運輸系統因為新科技的注入而產生智慧,唯有持續開發感測器、智慧分析技術、大數據及後端整合平台,實際應用在軌道運輸系統上,可靠度與穩定度都安全無虞,業主才會真正有感,逐步實踐更安全、舒適、便利的智慧軌道運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