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相爭,台廠能否藉機翻轉?
中美相爭,台廠能否藉機翻轉?
時間: |
據經濟日報報導,美國宣布9月24日起將再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若到今年底前雙方仍無法達成貿易協議,明年元旦起稅率將提高至25%。同時,美國總統川普也警告,若中國對美國採取報復措施,「我們會立即推動第三階段,也就是2,670億美元的另一波關稅」。美國已對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25%關稅,現在又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開刀,若再對2,670億美元產品課稅,等於是所有中國輸美產品都將無法倖免,也預示美中貿易戰將成為一場持久戰。

中美貿易戰下的利多

無獨有偶的,美國聯邦參、眾兩院已於8月通過《2019預算年國防授權法》(NDAA),明令禁止聯邦政府及相關機構採用海康威視、大華、海能達通信(Hytera)等中國公司的監控設備,且禁止使用中興通訊及華為的產品,若已購買並正在使用,則需於5年內逐步淘汰。這也是美國國會以國安考量對中國科技業祭出的最新限制。

在此波中美貿易大戰中,安防產品赫見其中,尤其海康、大華兩大安防霸主也被美國政府點名表列禁售的對象,無疑對全球安防市場都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估且不談此一重大轉折會帶給台灣安防業多大影響,先讓我們趁此時機,靜下心來、回頭看看自己:過去這幾年到底繳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同時也好好來看看本土市場、海外市場甚至未來的發展,接下來該有何打算?

回顧這幾年,台灣安防產業整體呈現拋物線發展,由興而衰,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議。事實上,台灣安防產業不是沒有風光過,10多年前,台灣CCTV產量號稱全球第三,全球每3支監控攝影機就有1支是來自台灣。曾幾何時,一個中國的崛起即掀翻了整個產業面貌;一個海康、大華就橫掃了全球安防市場,我們眼睜睜被「霸凌」,但卻也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緣際會,此時美國出手了,而且出了重手、毫不手軟,但這是台灣安防產業能把握的利多機會嗎?

把握本土市場 進可攻、退可守

其實台灣安防產業在過去30年辛苦打拼下來的成績是有目共賭的,這期間也累積了非常豐厚的產品及市場經驗,憑藉這麼紮實的基礎,如何不能抵禦如海康、大華等中國廠商的競爭?除了所謂「性價比」、「交易條件」之外,台灣廠商若能好好地細分市場、細分技術、細分產品,總有可以找出的自身優勢。尤其是台灣本土市場,足可以讓我們棲身立足、進而再望遠全球市場,應是台灣廠商「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基地。

但很可惜的,多數台灣廠商似乎沒有把握機會、好好經營在地市場,竟然也拱手讓給海康、大華等中國廠商,這是台廠悲哀嗎?中美貿易大戰,海康、大華等中國廠商雖忙著應付美國市場變化,卻也同時看到他們在台灣市場不斷地舉辦行銷活動,更加強對台灣市場的經營力度。

反觀在地台灣廠商,只見少數還有企圖心的廠商仍努力經營、深入「挖礦」之外,其餘依然聞風不動──是不知道要如何動?還是動不了?兩相對照之下,也不免讓人唏噓!很多時候,怪人不如先怪自己,是自己先示弱而不是別人強!事實上,美國政府因國安考量而排除海康、大華等廠牌,同樣的,台灣政府也有國安上的考量,此無異也是台廠可好好發揮的機會。

中國製造優勢不再 台廠如何翻轉?

中美貿易大戰,勢必大幅增加中國產品輸美的關稅成本,而中國大陸逐年上漲的工資、物價等,也墊高了生產製造成本,「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已逐漸失色。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公佈的9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從8月份的51.3跌至50.8,低於路透社先前調查預估的中值51.2,也創下7個月來的新低。而為因應美國的高關稅,中國廠商很可能轉單到其他國家製造,以避開輸美的關稅成本;或另闢第三世界國家開設工廠,另起爐灶生產。

值此時機,台灣安防製造商是否有機會受惠呢?若考量中國產品面臨的關稅成本,盱衡局勢,有可能美國訂單將會回流找台灣廠商來製造。如此便可再重啟生產製造之機會,挾以成本、品質之優勢,主動與中國廠商競爭接單。當然,也不排除可被中國品牌委託代工,尤其是一線大廠。如此一來,台灣要再重新壯大製造優勢不是沒有機會。再者,美國因國安問題特別指名海康、大華等安控產品禁入美國政府相關單位之舉,也間接為台灣安防廠商重擊了威脅最大的頭號競爭對手、打壓了他們氣勢。目前是美國率先挑起,那麼,其他歐洲強國是否也會跟進?全球安控局勢在此一時刻很難說會或不會。

綜合上述,台灣安防廠商在中美貿易戰開打時刻是否有翻轉的機會?在客觀情勢上來說,是令人樂觀的。然而,在主觀的產業競爭面上,應該仍要回歸到「事在人為」。而在此絕妙時機點,加上AIoT的興風助勢,台灣安防產業若不因勢轉型、尋求轉機,恐難再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