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局:遊覽車動態資訊系統導入駕駛識別機制,安全再升級
時間: 2025/07/10 |
來源:交通部公路局
7月9日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帶領媒體記者參訪公路局車輛動態資訊管理中心,由公路局說明遊覽車動態資訊管理制度的推動歷程及目的。
(右圖)公路局車輛動態資訊管理中心遊覽車駕駛識別資訊介接示意圖。
公路局表示,遊覽車自2017年開始規範裝設GPS,並提供介接至公路局動態資訊系統;因應產業發展及強化駕駛人管理之需求,該局自2020年起補助遊覽車業者裝設包含駕駛識別設備等相關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設備,以鼓勵性質引導業者建立系統化管理模式。後經產業凝聚共識為健全遊覽車工時管理,交通部今(2025)年5月9日完成公告修法規範遊覽車納入駕駛識別,以提升遊覽車產業勞動環境及營運安全。
公路局說明,自規範GPS資訊納管以來,涉及遊覽車事故死亡人數已有顯著下降,顯示裝置GPS確實有增進公共安全成效,政府機關亦可利用遊覽車GPS引導避災,例如花蓮震災或颱風風災發生時,公路局透過GPS即時掌握災區受困遊覽車,協助車輛安全駛離就近避險,或運補物資並安排旅客接駁。此外,透過動態資訊系統可蒐集每輛遊覽車行駛狀況,分析產業營運現況,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遊覽車產業受疫情影響,公路局藉由系統了解業者營運狀況,適時提供紓困措施,協助業者度過難關。
因現行遊覽車GPS僅能獲得車輛定位資訊,無法獲知該車輛之駕駛人,交通部於5月9日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條之4,規範自明(2026)年1月1日起遊覽車客運業車輛應裝置具有駕駛識別功能設備,並提供駕駛人資訊介接。公路局表示,透過修法導入駕駛身分識別將使業者及監理機關能清楚掌握駕駛人勤務及駕駛時間,協助業者透過數位化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另結合駕駛人資訊,可蒐集駕駛人駕駛遊覽車經歷,如駕車行駛里程、行駛地區、路段等資料,透過系統資料統計分析,針對經驗不足的駕駛人強化訓練,亦可提供租車民眾查詢駕車時間,資訊揭露公開透明,促使租車人妥善規劃行程,從源頭預防遊覽車工時問題。
公路局指出,在交通部修正駕駛識別規範以前,已有部分業者透過車輛營運管理系統結合駕駛識別資訊,加強對於所屬駕駛人駕駛勤務、駕駛行為、駕駛時間等管理作為。另公路局於2020~2022年亦曾辦理駕駛識別設備補助,鼓勵業者建立系統化管理模式,共計有100家業者提前落實駕駛識別機制,1,242輛遊覽車已裝置駕駛識別設備。
公路局強調,為持續提昇遊覽車產業品質及永續發展,業者與主管機關有義務共同合作確保遊覽車營運安全,遊覽車GPS系統推動迄今,對於公共安全有正面效益,未來結合駕駛識別資訊,讓遊覽車安全再升級,公路局期盼持續與遊覽車業界共同努力,提升遊覽車產業營運,打造民眾安心搭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