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太軌道市場最新趨勢,看台灣廠商發展契機
時間: 2025/09/25 |
來源:陽明交大IBM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研發中心顧問/中華大學智慧運輸暨軌道系統研究中心執行長 張辰秋;研究助理 朱培翊
亞太地區目前已啟動或規劃中的鐵道路線總長超過79,000公里,不僅證明鐵道運輸在區域交通的關鍵地位,也處處彰顯著暢旺的商機。
本文將從2025年5月的兩場軌道交通國際盛會——印尼IRS峰會、曼谷亞太軌道展的觀察視角,說明台灣軌道產業深入參與東協市場的契機。(右圖來源:123RF)
近年來,東協國家普遍面臨城市急速擴張與交通壅塞問題,軌道運輸成為解決交通方案的核心,例如印尼雅加達、泰國曼谷、越南胡志明市等城市,均積極推動地鐵與輕軌系統;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大型鐵道專案正在進行。
亞太軌道建設動能強勁,東協市場商機暢旺
根據今年印尼軌道交通國際峰會(2025 Indonesia Rail Summit, IRS)簡報內容指出,印尼政府於今年提出「全國都市軌道藍圖」(National Urban Rail Blueprint),預計至2045年新建逾3,000公里的都市鐵道與通勤網絡,年均投資金額超過50億美元。
而在今年的亞太軌道展(Asia Pacific Rail 2025)中,泰國政府也發表了最新M-Map 2發展計畫——曼谷都市軌道系統正在擴充至11條捷運線,總長度預計達278.8公里;另外,也將推動Bangkok–Nong Khai及Bangkok–U-Tapao等高鐵建設,將帶動長途與跨境通勤模式的轉型。此外,還有菲律賓馬尼拉都市快鐵(MRT-7)、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之間的跨國高速鐵路(HSR)也預計復工…等,亞太地區目前已啟動或規劃中的鐵道路線總長超過79,000公里,不僅證明鐵道運輸在區域交通發展中的關鍵地位,也處處彰顯著暢旺的商機。
以下就筆者親自參與這兩場軌道交通國際盛會的現場觀察與心得,與台灣軌道交通業界人士分享,亦提醒智慧軌道產業相關廠商深入參與東協市場的契機。
2025印尼IRS峰會:揭示數位與智能化轉型時代來臨
5月15~16日於雅加達千禧大酒店舉行的印尼軌道交通國際峰會(2025 Indonesia Rail Summit, IRS)中,來自東協各國的政府相關主管、企業代表與學研機構齊聚一堂。本次IRS峰會特別設立“Smart Rail & Cybersecurity”論壇,聚焦於CBTC通訊式列車控制、智能維運(AI Operation & Maintenance)、軌道感測、能源回收與資安防護等面向。多家國際企業如Siemens Mobility、Thales、Hitachi Rail與台灣智慧鐵道代表參與討論,強調以雲端平台為基礎的監控整合系統,能有效提升營運效率並強化突發事件應對能力——以交通部鐵道局的雲端戰情中心為例,即是鐵道高科技監管中心的個典範。
會中展示如:AI預測維護平台、智慧道岔感測器(台北捷運優化到擠軌偵測,值得學習)、高速軌道影像分析系統,以及用邊緣運算驅動的即時車輛狀態監測。資安議題亦受到關注,特別是SCADA(Super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等核心控制系統防護層級的提升。台灣車聯網協會(TTIA)智慧鐵道委員會代表也提出具體建議,包含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開放架構、5G邊緣節點佈建、與既有號誌系統兼容的中介平台等,亦受到多國關注。
2025年IRS峰會所揭示的,不僅是印尼與東協的基礎建設升級,更是數位與智能化轉型的時代來臨。
張辰秋執行長(右2)於印尼IRS峰會座談強調,台北捷運智慧化的TSIS
為可靠度、安全性世界第一的重要工具。
2025曼谷亞太軌道展:鐵道市場對智慧解決方案需求龐大
緊接著,亞洲最具規模的鐵道產業盛會之一,亞太軌道展(Asia Pacific Rail 2025)5月28~29日於泰國曼谷BITEC會展中心隆重登場。本屆展會高度關注智慧軌道系統與數位轉型,主題涵蓋:CBTC通訊式號誌、AI智慧維運平台、5G/6G車輛通訊、乘客服務體驗優化、淨零排放設計,以及軌道資安韌性等,亦展現出亞太鐵道市場對智慧解決方案的龐大需求。
今年研討會則以「創新與策略」為主軸,匯聚都市軌道、高鐵建設、智慧化與永續交通等領域的專業決策人士與先進技術,共同推進亞太區域鐵道轉型與智慧升級。其中,“Evolving and Personalizing Tomorrow's Train Terminal”座談會,更深入探討未來鐵道車站服務個人化與數位體驗的升級,相當精彩。
張辰秋執行長(右1)於Asia Pacific Rail 2025 專題座談中發表意見。
台灣智慧鐵道產業的機會與合作方向
由這兩場軌道交通國際盛會來看,東協鐵道投資正邁向「智能化」、「模組化」與「綠色永續」,供應鏈重組與在地化生產成為重要趨勢。那麼,台灣智慧軌道產業相關廠商該如何掌握這波市場商機呢?
台灣在通訊式列車控制(CBTC)、乘客資訊系統(PIS)、數位孿生系統,及車站場域智慧化(如智慧商場、票務整合、智慧停車等)皆具備成熟技術與實績,加上台灣中小企業具備彈性及整合能力,未來可與亞太各國在以下方向展開合作:
- 支援新興城市建置智慧鐵道與雲端資訊系統。
- 導入邊緣運算與5G通訊於鐵道系統監測與車聯網。
- 提供多語系智慧票務、智慧停車與人流引導技術。(台北捷運在大巨蛋人流引道技術係世界級典範)
- 建立資安聯防架構,協助亞太地區導入IEC-62443標準。
- 參與各國次級城市或工業園區的支線輕軌、無人駕駛車輛(APM)等系統設計與運維合作。
台灣業者可藉由中華大學智慧運輸暨軌道系統研究中心及國立交通大學IBM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研發中心的平台,整合學研與業界資源,推動技術示範、國際交流與區域合作。此外,台灣業者也應積極於東協各國建立在地據點或研發夥伴,深化區域聯盟與長期技術移轉架構,方能強化台灣在海外市場的實質參與效益。
共創亞太智慧軌道新未來
台灣智慧鐵道業者不僅有技術、有系統整合經驗,更有與在地市場共創的機會與使命,可望成為亞太鐵道轉型的關鍵推手。當我們走向海外,更應把「共好」的理念帶入合作藍圖,攜手打造安全、高效、永續的亞太軌道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