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AI影像辨識技術改善道安,提高弱勢用路人交通安全
應用AI影像辨識技術改善道安,提高弱勢用路人交通安全
時間: |
為強化道路交通安全、提升弱勢用路人通行保障,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下簡稱運研所)與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合作辦理「科技技術應用於道路交通安全規劃」計畫,9月23日於運研所國際會議廳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期提供地方政府執行、後續科技導入道路安全之參考應用。
 
交通部為提升應用科技改善道路交通安全,補助運研所辦理本研究計畫。首先盤點國內、外科技技術發展規劃與執行現況,並分析科技技術應用於道路安全領域之實際應用情形,研提我國優先發展方向,提出「固定防護」(短期)、「動態防護」(中期)及「適應性防護」(長期)為主軸之科技技術應用架構,建構系統化推動期程,做為我國科技輔助道安之發展藍圖參考應用。

同時,為統一各縣市路側動態牌面型式,本計畫依據國內法規與國際常見作法,重新檢視修正「路側動態牌面設置指引」,建議路側動態牌面格式(如下圖),並研擬成效指標與其蒐集方式,提供地方政府設置參考應用,期能強化道路交通安全預防與設置成效。
 
              

此外,本計畫分析近3年交通事故資料,發現行人與機車死傷嚴重度高。為改善行人與機車用路安全,並驗證新科技技術應用之成效,故擇定2項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案例。因行人死亡事故多發生於天色轉換時段(上午5至6點、下午6至7點),故第一項案例為加裝輔助照明保護行人通行之成效,選定無號誌化路口且設有行人穿越道之場域,以AI攝影機與辨識技術,當偵測到行人通過路口時,立即增加照明亮度,透過照明亮度變化,即時警示駕駛人前方有行人通行,以降低行人與車輛碰撞風險。(如下圖)
 
       
 
另因我國機車死傷嚴重,故第二項案例為加裝輔助動態警示牌面,以避免左轉車與對向機車等直行車輛碰撞之成效,選定無左轉專用時相之路口,透過AI攝影機與辨識技術偵測路口車輛流動情形,當偵測有直行車輛通行時,以動態警示牌面提醒左轉車輛,注意對向有直行車輛接近,以預防直行機車涉入事故而造成嚴重死傷。(如下圖)
 
       
 
此2項驗證案例涵蓋選點、會勘、設備安裝與估計成本、測試偵測條件設定與範圍調整,並蒐集行為指標資料與分析改善成效,彙整完整驗證成果報告書,以提供各縣市後續測試及驗證新科技技術之參考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