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能源轉型》新政府、產業三大難題,電力將是關鍵!!

《520能源轉型》新政府、產業三大難題,電力將是關鍵!!

<第一道難題 核一二若關廠明夏鐵定限電 供電缺口>
雖然十年後才要廢核,但新政府上任後第一道能源難題,就是核一、二冷卻水池今、明兩年即將放滿,核一、二恐被迫提前關廠。台電內部提出警告,此問題不儘快解決,明年夏天「鐵定」缺電,且以北部優先限電。

兩座廠冷水池將滿
對於明年限電風險大增,準經長李世光日前拜訪工商團體時,當場對業界保證內今、明兩年都不會有缺電問題。政委張景森面對本報詢問也強調,新政府上任,第一要務是短期確保至2018年,供電都能安全穩定,中長期將展開新能源發展計畫,但如何保證不限電,李和張二人並未具體策略說明。

李世光說,以供電結構分析,今年核電都還在,往後若綠電和能源結構要調整,還有新的燃氣廠與火力電廠會加入發電,因此未來幾年內斷電問題不大。

至於核一除役後,如何填補供電缺口?李世光說,期限還有1年多,除役前,新政府會將改善燃氣與燃煤電廠效率、PM2.5對中部空氣影響等,全會列入能源政策評估項目。

除役後備用量堪慮
核一、核二表定除役日期是2018與2021年,但因反應爐旁的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已滿,面臨用過燃料棒無處可放危機。台電核能主管說,核一廠雖蓋了乾式貯存場可放廢燃料棒,但因新北市政府以水保問題卡住執照以致無法使用。另一條路,將核廢料直接運往海外再處理,但預算也遭立法院凍結。

這位核能主管說,如無法解決,核二1號機今年11月就要停擺,核一、二2號機明年6、7月也將停機,核一1號機則是在明年10月收攤。台電內部主管直指,2017年備用容量率為10%,明年少掉2座核電廠4部機組、323萬瓩,也就是9%機組裝置容量,「鐵定限電」。

台電主管說,歷史上備用容量率低於7.4%,沒有一次不限電,「從無例外!」原定明年加入發電的通霄火力電廠更新機組,是否能如期於7月加入也有變數。這還未算上氣候變遷因素,氣溫升高,發電及輸配電都會產生折減,折減幅度高達9%。

供電難讓產業放心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說,原本電廠興建並沒有考慮4座核電廠提前除役或不用問題,現在要蓋新電廠需8到10年,根本來不及。像台積電等晶圓廠即使僅停電1小時,損失都無法估計,供電難讓產業界放心,必影響廠商投資意願,甚至因而外移。但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只要新政府大力推動智慧電網與需量競價(向工商業借電措施),擴大節電成效,加上核電廠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陸續貯滿,台電可提備用方案解決,且後續火力電廠更新機組照原定時程加入發電,是可以不用限電。

<第二道難題 綠能+天然氣取代 電價至少漲2成5>
新政府非核政策的第二道難題,是攸關民生的「電價」。即便所謂「10年不漲電價」說法,新政府不斷在修正,但不使用核電後,替代發電成本,帶動電價上漲問題,絕對無法回避。根據台電內部研析,如果再生能源占比2成、未來成長的新電力都以天然氣替代,電價至少漲2成5以上。

準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接受訪問時說非核要有漲電價準備,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日前在立院指出,未來電價很難不漲,皆反映電價上漲問題,民眾要有心理準備。準經長李世光對工商界承諾,電價是「基本度數不漲價」,但若說10年或永遠不漲是不切實際,要看國際局勢而定。他說,用電愈多,收費愈多,另時間電價公式也要進來,講了多年的智慧電表也要開始動。 台電內部私下估算,如以最低用電年成長率1%來說,到2025年,全年用電量仍會達到2500億度電,比現在多出300億度。如以再生能源占比2成分析,剛好就是新政府的綠電年發500億度目標,即較現在再生能源供電多出400億度。

屆時3座核電廠都已除役,少掉的400億度電,就是由再生能源新增量填補。台電說,以去年再生能源平均每度3.6元,比核能貴2.6元估計,僅這部份每年成本就要多花1000億元。另新成長的300億度電,依照李世光提出的「以氣代核」政策(即核四不商轉改由天然氣取代),天然氣每度發電成本須3.2元,估算發電成本較現在增加600億元,合計非核的代價時,發電成本1年大增1600億元,以目前每度平均電價2.5488元計算,屆時每度電將大漲2成5。

台電內部說,雖太陽光電等成本會持續走跌,但以上都還不計入再生能源不穩定,還需投入數百億元蓋儲能設備成本、及未來油煤天然氣價可能從低點反彈在內。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指出,即使太陽光電價格會走跌,也不會太大。依他的算法,到2025年核一、核二、核三3座電廠除役後,以天然氣取代,加上較貴的再生能源收購費用,電價每度至少要漲3成以上。他強調,「講電價不漲,是絕對做不到的事。」低電價不利於節能推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現行電價公式只有漲幅上限,沒有降幅下限,應要修正。

<第三道難題 沒有配套 將是大災難>
新政府規畫綠能發電量占總量須達2成目標,並搭配《電業法》修正,終止台電壟斷市場,藉由電業供應彈性,解決電力短缺問題。但學者與能源官員皆認為卡在土地、抗爭,再生能源目標根本難以達成。環保團體更指電業自由化須有配套,「否則會是大災難」。

準經長李世光說,未來會匡列約150億至200億元,投入綠能科技研發,而綠能產業發展,會以風電打頭陣。他說,離岸風力設備全仰賴國外進口,雖可走快一點但成本很大,本土產業要有新動能必須自己發展才能創造新就業機會,未來會結合國公營與民間企業,共同發展風電產業鏈。

新政府把綠能當成下世代產業,既能促進國內投資,增加綠能產業出口,且逐步推動能源轉型,朝非核家園邁進。截至去年為止,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1%,新政府預計2025年達到2成目標,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直指:「時間太短了!」

新政府預定太陽能裝置2025年達2000萬瓩,梁強調將會需要3萬多公頃土地,但農委會盤點,可供應土地不到3000公頃,且有「與農搶地」問題。

至於風力發電,陸上風機已蓋314幾座,但居民都在抗爭。離岸風機10年後要達到300萬瓩,大約需600座風機,目前僅有3座在試建,「做到的可能性很低。」不過,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認為,「要看社會共識、政府決心。」說離岸風力因為漁民反對不能做,都是傳統能源邏輯。「不是做不到,但確實考驗新政府的治理能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例如有無開徵能源稅決心,這攸關推動綠能與節電措施成效。

至於新政府將《電業法》修法視為希望,讓民間業者參與發電、售電(台電只握輸配電權),藉電業自由化,提升能源效率與彈性。對此洪申翰持審慎態度說,自由買電在帳面上,還是以燃煤與核能價格最低,可想見社會大眾不太會買綠能,「如果沒有配套,屆時會是大災難。」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