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保署集結多位專家學者與民眾 探討氣候變遷下調適策略及永續發展方向

農村水保署集結多位專家學者與民眾 探討氣候變遷下調適策略及永續發展方向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水保署)與臺灣防災產業協會於日前(1/15)舉辦「氣候變遷對坡地保育影響、調適及永續發展」座談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針對「土砂災害」、「生態保育」、「坡地管理」、「永續農村」四個面向,共同探討農村水保署在氣候變遷下調適策略及永續發展方向,此次特別開放民眾透過臉書直播的方式,擴大網路線上參與者共同投入。
 
農村水保署總工程司簡俊發致詞時即表示,以往政府針對氣候變遷議題會著重在「治理對策」,需要因應不同的災情作出行動,但是現在更希望可以朝向「事先避災」的方向前進,期待運用風險管理、資料應用、AI科技等方式,讓災損可以降到最低。
 
農村水保署 簡俊發 總工程司致詞
 
剛從杜拜參加氣候峰會COP28返台的 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啟明指出,世界氣象組織(WMO)已經證實2023年又再次打破了全球的氣溫紀錄,未來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會顯著增加,因此針對災害早期的預警系統更顯重要。根據WMO提供的資料,若提前24小時發出危險事件的通知,可以有效減少30%的損失,期盼可以透過公私協力共同推動預警系統,讓臺灣更為具備災害韌性。
 
防災協會 彭啟明 理事長分享自身在COP28的觀察
 
與會的學者專家們亦針對不同範疇發表看法,何昊哲教授表示,因為山坡地的致災因子太多,預警機制至今尚未達如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影響民眾避難疏散意願。但隨著未來監測工具與系統的提升,臺灣多災的條件反而會是契機,透過大量相關研究持續進行,相信未來預報的精度可以逐步提高,並將臺灣的土砂災害對應經驗擴散至世界。

生態保育面向,李玲玲教授分享從COP27開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開始強調要透過保育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生態保育的概念轉變為「自然增益」(Nature-Positive),才能有效地、適宜地因應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若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修復和保育,控制溫度增加在1.5℃以下的機會非常渺茫。

周天穎院長表示,臺灣有3/4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坡地,坡地是一個跨領域且跨治理單位的學門,必須強化地方的參與。政府部門可以透過AI等技術進行更精確的監測,但也需要幫助地方訓練志工、義工,持續性的培養民眾「避災」概念,未來坡地管理才能更加完善。
 
最後在永續農村的面向,曾梓峰教授特別以德國的「Keyline設計」水土保持技術為例,使用氣候調適下的合宜農地使用的策略,透過「合作共創的企業輪作經營模式」進行農業生產鏈的價值創造,不僅創造出新農業經濟,也打造出可體驗和消費的氣候農業文化地景,有效的農村轉型實驗值得臺灣借鏡。

此次座談會從COP28會議的國際視野出發進行討論,結合多位專家學者的專業見解與民眾在Slido上面的互動提問,期待農村水保署在氣候變遷的政策調整上可以更為全面,期望藉由此次座談會,讓未來臺灣在極端的氣候環境變遷之下與社會發展當中取得平衡與雙贏。

          
資料來源:執行單位-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