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灣內需強勁,監控市場同樣「雨露均霑」。然而,通路商們在面對一些仍屬無解的結構性問題同時,又得面對資安要求逐漸合規化、AI應用方案實際「落地」後產生的問題,他們又是如何因應的呢?
雖然台灣2023全年經濟成長率僅有1.4%,創近14年來最低,但主要是受到全球景氣低迷、衝擊出口動能影響;反觀國內,整體市場需求卻是相當強勁的,呈現外冷內熱的現象。而這股強勁的內需是否也讓監控市場「雨露均霑」呢?
內需強勁,監控市場持續增長
根據本刊採訪結果,答案是肯定的!由於公共工程執行率高,加上又有營建市場(尤其是中南部)、高科技廠房、治安及交通路口監控⋯等大量需求的拉動,大多數通路商都認為,2023年台灣整體監控市場的量能仍在持續成長,而且IP(網路)監控產品的銷售比例也快速提升,與類比(高清)產品的佔比大約已來到3:7,預估今年很有機會達到4:6。
當然,內需市場上仍有些結構性、尚屬無解的「老問題」依然存在,包括:
- 大家都說沒錢賺,投入者卻愈來愈多:除了常見的電信、網通業者,甚至有營造、連鎖超市業者也跳進來搶案子。
- 削價競爭,造成產品價格下滑:普銷市場時不時還是會有人丟出「破盤價」造成市場波動,無論通路商跟與不跟,整體價格還是會被往下拉。
- 「 缺工」問題仍棘手:姑且不論通路商本身人力需求難以補齊,現在要請一個安裝工人至少一天3,000元起跳,重點是還不見得請得到!
- 通膨與匯率波動:通膨造成的原物料漲價已反應在通路商的進貨成本,而(美元)匯率的波動又造成進口品利潤的侵蝕,這些價差卻難以如實地反映給下游的售價上,通路商只能儘可能自己吞。
此外,監控產品的「資安」及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也從備受關注的「話題」,在實際導入市場後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資安意識明顯提升,認證之路待拓寬鋪平
從2017年經濟部工業局開始推動「物聯網資安產業標準」【編按:此項業務已於2022年8月移至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到2019年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將影像監控系統資安標準升格為國家標準(CNS16120),6年多來確實引起國人對資安問題較高的關注,也在市場上形成一定的影響。
政府機關:具備資安標準已是採購必要條件
尤其是政府機關的標案對「資安」展現出高度需求,而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2022年12月正式發函通知影像監控產品的採購規格上須納入CNS16120後,更成了必要條件。不可諱言的是,這些需求從根本上就排除了中國品牌/製造,因此也造就了具備資安證認的台製品和歐美日韓等國際品牌新一波的銷售契機。然而,不只一家通路商反映,有些公單位在拆機檢測時,連電阻、連接器等非關鍵元件都要看是不是“Made in China”,是否有些矯枉過正?無可否認,現階段中國仍是「世界工廠」,硬體要完全擺脫中國是非常困難的,也不實際。
民間市場:以自身需求為主,資安標準非必要選項
在民間市場,雖然經銷/工程商和業主端對監控產品是否具有資安認證的詢問度也有提高,但往往在看到相應的產品或方案價格後打消念頭,畢竟不是非要不可。而「便宜又好用」的產品向來才是通路商的「王道」,因此不太會花力氣去推資安認證產品,只要在客戶詢問時拿得出手就好。事實上,即便是相當注重資安的民間企業(如高科技公司)也不太會要求監控產品需要資安認證,反而要能通過該公司資安防護機制的弱點掃瞄才比較重要。
須再思考:如何鼓勵廠商邁向資安認驗證之路?
此外,在申請資安標準檢測與驗證上須花費昂貴成本,也讓監控廠商們頗多怨言,例如:產品一個型號就要算一筆費用,若旗下產品型號較多,全部做完豈非動輒要成百、上千萬元?所以就算是國際大廠也是挑著型號送測;而且證書效期只有3年,時間到了還得重新送驗,又是新的花費。也有廠商表示,據聞智慧建築相關單位有意將CNS16120綁進評定標準中,但建案從決定監控產品到驗收啟用往往就是2、3年,屆時證書效期若過廠商又該如何自處呢?也因此,現階段廠商仍以觀望居多。該如何降低廠商負擔、增加其申請意願,達到資安認證產品極大化的目的,值得有關單位再多加思考。
AI應用「落地」?仍待上、下游繼續努力!
同樣的時間點,政府也將2017年宣示為「台灣AI元年」,並於2018年起推動「台灣AI行動計畫」(現已進入2.0階段)。彼時,在影像監控市場上各種標榜AI偵測/分析的產品和方案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多年下來,AI產品在市場上的話題熱度雖然不減,也成為通路商們「不能沒有」的重點品項,但與大家期望中實際「落地」應用的速度仍有一大段差距。探究其因,大概可分三個面向來看:
需求端:是否想清楚要AI做什麼?
通路商反映,目前客戶端會主動提出要具AI功能產品的較少,以普銷市場來說,很多人連自己要什麼需求都說不出來;就算說得出需求,其實也有80%∼90%無需用到AI功能。目前看來,大概只有像製造、交通、醫療類的終端客戶是真正了解自己的AI需求,更多是偏向「沒有AI好像很遜」的假性需求。
技術端:準確度仍有待提升
「準確度仍有待提升!」是絕大多數通路商對目前AI監控產品的評價,尤其是針對已具備Edge AI功能的監控攝影機。據了解,市場上的AI攝影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晶片本身內建的AI功能進行影像辨識(如人形、車形),功能比較單純、準確率也不高,但價格較便宜;另一種則是製造商會再多寫個運算程式用攝影機本身的晶片去跑,準確率較前者高、價格也較貴,通常是國際性大品牌才會採用。
然而,無論是前端的AI攝影機,還是後端的AI辨識軟體,都是需要事先「學習」好的,因此訓練的模型就相對重要。以AI辨識技術來說,物件辨識(如人臉、人形、車形、物品等)仍是主流,行為分析(如:跌倒、打架等)因難度較高,投入者相對較少。
應用端:通路與原廠協力合作,AI「落地」榮景可期
這麼多年來AI監控應用雖然喊得震天價響,各種POC(Proof of Concept)解決方案琳琅滿目,但直到近1、2年才開始真正有案件「落地」,且大都集中在如:校園、住宅、廠區的周界防護;工廠、工地的工安防護(是否有穿戴安全帽、手套、背心等);百貨零售業的人流計數、商業分析;製造業的生產線偵測⋯等。由於還在經驗累積階段,加上偵測準確率不穩定,且AI調校須由原廠處理,造成通路商常得跟著原廠、工程商前往案場解決問題,彼此的負擔都很大。
雖然現在「挺累的」,但通路商們還是有志一同地認可AI必然是未來發展趨勢。不少通路商表示,希望原廠在提升AI辨識準確率和功能的同時,也儘可能開放AI調校權限並對他們進行教育訓練,讓他們可以最快的時間解決第一線80%以上的問題,真正無法解決的20%再請原廠出馬,如此既可快速解決客戶問題又能減輕彼此人力和成本負擔,讓他們更願意推廣AI方案。相信在通路商和原廠的協力合作下,AI「落地」應用榮景可期。
多元、創新,通路商展現生存韌性
從類比到IP、從IP到AI及其衍生的資安與個資問題,持續轉動的科技巨輪驅使著通路商們不斷向前奔跑;僧多粥少、削價競爭、產業結構扁平化的市場大環境也促使通路商們或橫向拓展、或縱深經營,以多元、創新來展現其生存韌性。
以創奇科技為例,除了原本的影像監控品牌代理業務,還擴展了影視對講、門禁監控、AI智能等產品線,2023年公司的營收就有約30%是來自非監控產品;而自有品牌CM(CREATE MIRACLE)於2023年啟用全新的形象識別系統後,推廣成效極佳、出貨量也持續成長。總經理謝証倫相當看好2024年台灣市場的發展,他表示會讓旗下產品線更多元化、增加人力並加強IoT、AI等技術訓練,同時也會開始將CM品牌往北台灣推展。謝証倫認為:「現在銷售的重點不是去強推客戶進什麼產品,而是去教客戶怎麼做生意;當客戶知道如何跟業主做生意,產品的銷售自然會提升。」這點也是他對業務們的期許。
以特科技也靠著IoT智慧家庭相關和服務型AI機器人等非監控產品,為2023年拉抬了不少營業額;自有品牌DJS(獨角獸)也因開闢電商、鎖店等非傳統安控通路而知名度大開,可說是品牌經營非常成功的一年。此外,為因應資安需求,總經理洪東京更砸下重金為DJS的一系列產品(包含有線和無線)進行資安認證。對於2024年的發展,洪東京希望能建置通路下單系統,以E化作業提升整體的服務效率和品質;在產品部分,除了具AI偵測功能的智慧雙光(紅外&暖光)網路攝影機和智慧商店、智慧教學等解決方案外,服務型AI機器人與IoT智慧家庭的進一步整合也是重點方向。
同樣擁有自有品牌(OCEAN)並將產品線拉寬、走多元創新路線的還有正洋科技,總經理龔鄧洲表示,前幾年加入的影視對講、停車場管理、2023下半年導入的LED拼接大屏⋯等產品線,對全年營業額的貢獻度已近20%。看好內需市場發展,正洋除了持續耕耘監控領域,朝向AI技術服務提升,也將因應ESG永續趨勢繼續拓展與智慧建築相關的產品,例如:建築物公領域的能耗管理(像智慧電錶、電動車充電樁等);也將開發新的停車場管理系統軟體——除了一般可顯示尚有多少剩餘車位的功能,還能進一步顯示身障、婦幼及電動車專屬車格的剩餘數量,不僅比過去一些大型的方案費用更加節省、資訊也更透明。
清波實業從監控、門禁⋯等原廠設備領域,拓展至更多元的AI影像分析解決方案專家。總經理陳聖勳表示,清波從2017年左右就投入軟體系統平台的研發,有鑑於AI應用須符合本地化需求,2021年便與新加坡Senturian合作成立台灣公司,自建研發團隊推出基於Nx影像基礎平台的ONLY PaaS一站式AI影像決解方案,涵蓋社區、校園、倉儲、交通、工地、科技廠房、醫療...等;尤其是結合人臉、藥品辨識技術的「智慧藥櫃」,更是獲得高雄榮總的青睞。新的一年,除了鞏固監控、AI影像分析的基本盤,也將於AIoT領域推出全新系列的無線RoLa傳感應用管理平台Only Put,並進一步深入智慧醫療、智慧建築、智慧農牧等領域。
屬於ICT通路的零壹科技向來配合系統整合商(SI)服務中/高階市場,例如高科技廠房、交通路口監控(科技執法)等,2023年也都維持穩定成長。零壹科技第五業務事業處協理林志冠表示,AI朝邊緣(Edge AI)發展已成主流趨勢,技術也從攝影機+AI Box逐漸過渡到本身已整合Edge AI功能的攝影機(例如Vivotek、Axis),預期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他指出,朝AI智能應用發展是近幾年不變的主軸,2023年正式成為Network Optix(Nx)開放式影像監控平台的代理商後,他看到更多與第三方夥伴合作及國內外市場發展的新機會。另一方面,隨著NAS大廠群暉(Synology)推出IP Camera、端到端(End-to-End)解決方案愈趨完整,也將嘗試從MIS角度切入安防Solution。
事實證明,無論科技與市場環境如何快速轉變,只要秉持關注趨勢脈動、不斷學習新知、堅持服務品質、與合作夥伴互利共贏的原則,企業自能展現靈活與韌性,而獲利與成長都只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