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AI護理師8大功能助力,提升3倍以上工作效率

成功大學AI護理師8大功能助力,提升3倍以上工作效率
護理師人力短缺,工時長、負荷大。成功大學電機系名譽講座教授王駿發領導的認知多媒體IC設計實驗室運用智能科技(AIoTBR)與Chat GPT,開發出具備環境導覽、配膳物流等功能的醫療照護服務型機器人,以及適用於電腦或手機的藥物辨識、與病患互動式對話、非接觸式生理量測等軟體系統,共計8大功能,於成大醫院外科8A病房實測1年多,在這8大功能支援下,護理師工作效率提升3倍以上,滿意度逾9成。(右圖)藥物辨識系統於拍照幾秒後即可獲得藥名及劑量。(圖/翁進忠)
 
認知多媒體 IC 設計實驗室5月21日於成大自強校區電機系館發表醫療照護服務型機器人及軟體系統示範操作,公開介紹結合人工智慧、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智慧科技,改善護理師超時工作的得力好幫手。與會貴賓包括,成大電機系主任江孟學、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8A病房主任何建良和護理長曾鳳美、合作業者耀瑄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裕峻等。
 
成功大學電機系名譽講座教授王駿發(中)和與會貴賓合照  (圖/翁進忠)

 
江孟學主任表示,王駿發教授數十年來致力於科技與人的連結,少子化、人口老化等現實問題,已不太可能仰賴年輕人服務老人,需要有新夥伴的加入,服務型機器人導入醫療場域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輔助。何建良主任指出,護理師人力缺口大,將重覆性高,專業性低的工作交由機器人代勞,可帶來科技與醫療場域雙贏。  
 
王駿發教授簡報說明,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共有4大功能,分別是環境導覽、例行事項提醒、衛教宣導、配膳物流。電腦或手機的軟體則具備藥物辨識、協助護理師巡房紀錄、與病患互動式對話、非接觸式生理量測4項功能。機器人為市售產品,所有的軟體系統均為王駿發教授團隊設計開發,互動性、方便性、人性化操作是最大亮點。
 
環境導覽、例行事項提醒、衛教宣導、配膳物流,直接在機器人螢幕操作即可。音量大小、播放速度、機器人行走快慢、路線安排都可選擇。考量到不同國籍病患的需求,環境導覽提供國、台、英、印尼、泰語、越語等6種語言。
 
護理師操作機器人代勞或分擔低專業性事務  (圖/翁進忠)

 
藥物辨識,不論是錠劑或膠囊,手機或電腦系統拍照,約20秒後螢幕即顯現出藥物學名。非接觸生理量測,打開電腦系統介面,病患面對鏡頭,約40秒即測到心跳、呼吸、血壓、血氧、體溫。與病患互動式對話,病患(家屬)開啟手機軟體、對著手機麥克風提問,5~10秒手機螢幕就出現回覆文字,回答內容都來自衛福部、醫療體系的資料庫。協助護理師巡房記錄,開啟手機軟體後,醫事人員語音輸入內容,錄音結束數秒後系統會自行轉換完成,經護理師確認無誤後,即自動生成一則護理紀錄。 
 
非接觸生理量測只要面對鏡頭約40秒,
即可測到心跳、呼吸、血壓、血氧、體溫。
 (圖/翁進忠)

 
曾鳳美護理長對機器人及軟體大讚「真是好幫手」。以環境導覽來說,外科8 A病房共25名護理師,平均分配臨床業務,以白班為例,護理師每天可能要介紹 3、4 次,若不巧當天出入院病人流量大,其中多組都由同一位護理師負責,該名護理師可能一天要重覆10多次環境導覽介紹。衛教、例行事項提醒也很類似,這些較為機械性的工作若無人代勞,勢必拖延護理師其他更重要的待辦工作,一天的總工時就這麼無奈地拖長,導致逾時。
 
此外,對於藥物辨識功能也很有感。病人住院護理師必須知道其日常服藥情形,會請病人帶自備藥來,但帶來的常是一顆顆的裸錠。護理師須再連絡相關藥師辨識、工友傳送及醫師開立醫囑,過程冗長平均費時 2、3 個小時。但在AI藥物辨識功能協助下,2、3 秒就有答覆,連劑量多寡也能判斷。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