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元宇宙、數位雙生與生成式AI,共同建構智慧工廠未來藍圖

工業元宇宙、數位雙生與生成式AI,共同建構智慧工廠未來藍圖
智慧工廠的未來已清晰可見,它將是一個由工業元宇宙作為虛實整合平台,數位雙生提供精確的虛擬模型,以及生成式AI作為智慧化加速器的綜合體系。這些技術將共同驅動製造業實現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靈活彈性、更具創新能力的生產模式。
 
現今全球製造業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之中——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淨零永續」壓力、全球性的「勞動力減少」困境、不可預期的「傳染病」衝擊,以及對於「戰略元件自主」供應鏈韌性的高度重視,傳統製造模式已難以應對。這些外部環境的巨變,迫使製造產業必須加速革新,尋求更智慧、更彈性的生產方式。
 
智慧製造進階版:工業元宇宙
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維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後疫情時代所推升的「非接觸」與「數位化」浪潮,更進一步加速了智慧製造的需求,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預估將從2022年的3,470億美元增長至2026年的6,200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工業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數位雙生(Digital Twin)與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 GAI)這三大核心技術,日益成為推動智慧工廠深度發展的驅動力,它們將徹底改變製造業的設計、生產、管理與協作模式。
 
回顧智慧製造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幾,它是歷經數次工業革命的演進結果。從第一次機器時代的機械化(蒸氣機),到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電腦化(工廠自動化),再到第三波的網路化(物聯網),直至今日,我們正邁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虛實整合與智慧化(人工智慧)。而工業元宇宙正是工業4.0與智慧製造的進階版,其本質是一個融合虛擬與現實的概念,它以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技術為基礎,將製造業、物流業中的各種機器、設備、產品等資訊化、數位化、智慧化,並透過網路實現協同運作,最終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體系。
 
實現虛實整合的核心技術:數位雙生
在工業元宇宙的願景中,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是實現虛實整合的核心技術,它不僅是實體世界的數位模型,更是一種精準映射實體世界並進行即時回饋的體系,實現兩者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透過構建虛擬世界來描述、診斷、預測和決策真實世界,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數位雙生的應用可貫穿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從產品設計、設備設計與佈局、製程優化到生產排程,涵蓋產品、設備、生產線、工廠等不同層次。 
 
以產品研發與設計為例,透過建立虛擬數位化產品模型,可以對其進行模擬測試和驗證,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多的樣態開發,大幅縮短產品開發週期。在生產管理體系中,可將數位化模型整合到虛擬平台上,對運營、物流、倉儲和生產進行調度、調整和優化。這包括對生產線、設備甚至整個工廠的數位雙生,實現生產過程的透明化與智慧化。當數位雙生能夠將實體世界的即時數據反饋到虛擬模型中,一旦產線發生問題(如不良品、設備當機、庫存過高或能耗異常)時,它可以將數位雙生的模擬結果,實際應用在Real Product,並持續以數位雙生修正精進。
 
美光(Lam Research)執行長Tim Archer提出了「半導體元宇宙」(Semiverse)的工作概念——在一個混合實體與虛擬的環境中,將整個晶片製造過程完整地數位化。例如,晶片製造商、研究實驗室和晶片設備製造商可以在共享的虛擬空間中,透過數位分身連結晶片、設備、製程和實驗室,僅需低成本就能進行複雜運算,省去過往實體實驗室中動輒數百萬美元的成本。
 
生成式AI智慧製造3大優勢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GAI)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最受矚目的技術,它代表了AI Generated Content(AIGC)的浪潮。與傳統的「鑑別式AI」(主要用於識別和分類,例如判斷圖像中是貓還是狗)不同,生成式AI的核心能力在於「創造」全新的內容。它透過學習大量的歷史數據,自主產生前所未有的內容,包括文字、語音、圖像、影片、程式碼,甚至3D模型、作業流程等多元資料類型。ChatGPT作為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GAI代表,在訓練過程中納入人類回饋,使其輸出能更好地符合使用者意圖。
 
GAI的獨特優勢正重塑各行各業的樣貌,尤其在智慧製造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
  1. GAI打破人機溝通介面。傳統上,人機溝通需要精確的指令或特定的程式語言,例如Google Glass的失敗部分原因就在於當時AI無法理解複雜的人類語言指令。而GAI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讓機器能夠「聽懂」人類的自然語言,實現雙向溝通。這使得工廠操作、設備維護變得更加直覺和高效。
  2. 能對過往知識進行快速分析與總結,並進行條列、分類和論述,大幅提升知識工作者的效率。例如,整理報告重點、回覆郵件、查找文獻等。在製造業中,這意味著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SOP、維修手冊、歷史數據和客訴報告,實現知識的數位化傳承和快速檢索。
  3. GAI能「生成」新的創意、設計與流程,這是GAI最令人興奮的能力。它能夠根據輸入的提示詞,創造出全新的設計圖、程式碼、故事,甚至是未曾發生過的製程方案。這使得設計師和工程師能夠跳脫傳統思維框架,探索更多可能性。
 
生成式AI於製造業的2大潛在應用
GAI在智慧製造中的具體應用範疇正不斷擴大,以下簡述兩個在製造業的重要潛在應用:
 
1研發與設計優化
GAI可以輔助生成CAD設計,配合物理的應力與結構分析產生新產品或零組件,大幅降低專業人力的工作時間並提高設計準確度。以豐田(Toyota)的汽車外型設計為例,研究人員使用GAI輔助生成具最佳化低風阻的車型3D設計圖,透過模擬考慮阻力、車輛尺寸等條件,在短時間內獲得多組符合設計需求的車型,並從中找到最佳化設計。他們還利用生成式設計工具,實現了更輕薄、更安全、更舒適的車艙座椅骨架創新設計。

NASA的研究團隊也利用GAI設計太空船輕量化零件,在滿足性能要求下將零件重量減少1/3,大幅提升設計效率並縮短研發時程,讓工程師能在一個小時內獲得數十種設計方案。IKEA則透過GAI訓練過往家具型錄資料,生成具1970、80年代復古風格的新家具設計,讓設計方案更多元化,有助於「設計過程的民主化」,但AI設計的家具在工程知識上仍有待加強。
 
2程式的生成與除錯
GAI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提示(prompt)快速產生程式碼,大幅縮短開發者的程式編寫時間,甚至能將部分程式編寫工作減少高達98%,並可支援不同程式語言轉換,協助將程式碼轉換為統一的語言,例如從C#、C++、JavaScript轉換為Python。

在機器人的控制應用方面,GAI能夠打破人機溝通介面,讓機器人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指令,並將其拆解為多個動作,自動生成複雜的機器人控制程式碼或動作路徑規劃。這對於擁有多達數百個動作機構與馬達的人形機器人尤其關鍵,因為過去需要為每個馬達編寫程式來協調動作。透過GAI與視覺辨識、強化學習等技術結合,操作者無需理解複雜的操作手冊,即可透過口述指令加速機器手臂的路徑規劃與程式生成,大幅提高執行便捷性。例如,現在已有公司開發Robot-GPT模組,讓工廠人員透過語音指令快速生成機器手臂的控制程式。

在傳統的機台PLC及高階操控程式方面,發展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Multimodal LLM)應用,生成機台PLC(可程式邏輯控制器)和機器人高階操控程式,使工程師能更專注於操作流程、邏輯控制設計和決策。此外,GAI不僅能生成程式碼,還能自動進行程式碼除錯(Debugging)和程式碼品質檢查(Coding Quality Check),有助於加速軟體系統的研發。儘管GAI在生成短小程式片段方面表現良好,但生成複雜且連續的程式碼仍有困難,其產出的內容仍可能存在邏輯或常識上的錯誤,因此,目前尚需要透過工程師的人為輔助判斷和嚴格的驗證程序,特別是在工業場域應用中,以確保生成內容的準確性與可行性。



 
生成式AI不容忽視的4個挑戰
雖然GAI在智慧製造的各個面向都存在許多創新應用的潛力,但仍有幾個不容忽視的挑戰:
 
1數據品質與可驗證性
GAI的產出高度依賴訓練數據的品質,且GAI可能產生「一本正經的胡說」(hallucinations)或邏輯錯誤,它處理的是統計真相,而非實際真相。因此,生成內容的真實性與可實施性必須經過人工判別與驗證,尤其在製造過程中,任何錯誤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2資料機敏性與智慧財產權(IP
企業高度重視其研發技術、製程、配方、程式等營業秘密和客戶資料的安全性,若將這些機密資料上傳至雲端模型會引發資料外洩的疑慮。此外,GAI生成的內容可能涉及訓練資料的智財權、使用者資訊保護,以及新生成資料的智財權歸屬問題。例如,義大利曾因涉嫌侵犯隱私而暫時封鎖ChatGPT。
 
3高昂的成本與算力需求
訓練大型基礎模型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料、時間與運算資源,導致極高的成本投入。例如,類ChatGPT基礎模型訓練一次可能燒掉200~1,200萬美元,每日電費高達5萬美元。這並非大多數公司能夠承受,因此需要整合國家資源或雲服務商支持。
 
4技術整合與人才缺口
製造業普遍存在IT(資訊技術)與OT(營運技術)交集不足的問題,且機台異質系統林立、跨廠數據繁多,使得串聯整合分析不易,導致新科技自動化導入比重不高。此外,企業普遍面臨數位科技人才短缺問題,尤其缺乏IT與OT的橋接人力。
 
應對生成式AI挑戰的3大策略
因應上述這些挑戰,企業應對策略建議包含以下三大面向:
 
1數據策略與落地型部署
  1. 建立高品質的領域知識庫:GAI的表現高度依賴訓練資料,企業應整理並數位化其SOP、技術報告、老師傅經驗等內部資料,作為訓練GAI模型的基礎。例如,工研院最近協助客戶將紙本或錄影帶的老師傅經驗數位化,建立知識庫。
  2. 在地端部署LLM模型:對於涉及機密資料的企業,建議採用落地型(On-Premise)的LLM模型部署方案,將模型和資料儲存在企業內部機房,確保資料安全性,避免外洩風險。例如,台智雲推出的福爾摩沙大模型(FFM)就可部署在地端,提高資料安全性。
  3. 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RAG):這是一種有效的GAI應用模式,它結合了大型語言模型和外部知識庫(如企業內部資料庫)。當使用者提問時,RAG模型會先從知識庫中檢索相關資料,再將這些資料作為上下文輸入給LLM,使其生成更精準、可驗證的答案。這不僅提升了答案的正確性,也降低了LLM產生「幻覺」的風險,並可讓企業持續更新知識庫。
 
2人機協作與人才培育
  1. AI作為「副駕駛」:GAI並非要完全取代人類,而是作為「生產力提升的增幅器」和「技能水準平衡器」。人類應扮演「審核者」的角色,判斷AI產出內容的合理性與正確性。透過與AI協作,員工可以降低門檻、提升工作效率和品質,專注於更高價值的創意和決策工作。
  2. 系統性培育AI人才:企業應建立GAI人才發展藍圖,系統性地培育涵蓋「會用、會做、會管」三個層次的人才。這包括讓員工熟悉GAI工具的使用、開發適合企業需求的應用,以及管理和維護GAI系統。
 
3生態系合作與產業化推動
  1. 善用國際大廠資源:由於基礎模型的訓練成本高昂,企業可以選擇利用Microsoft Azure OpenAI、NVIDIA Omniverse等國際大廠提供的商業雲端元宇宙平台或GAI服務,再搭配企業自身的客製化開發,加速導入時程。
  2. 強化產學研合作:工研院等法人單位擁有豐富的研發能量與經驗,可以作為國內工業元宇宙的產業領頭羊。透過產學研技術合作開發,深化產業應用,並將成功案例推廣至金屬加工、工具機、模具、航太、半導體等台灣優勢產業,提升整體產業產值與國際競爭力。 
結語
智慧工廠的未來已清晰可見,它將是一個由工業元宇宙作為虛實整合平台,數位雙生提供精確的虛擬模型,以及生成式AI作為智慧化加速器的綜合體系。這些技術將共同驅動製造業實現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靈活彈性、更具創新能力的生產模式。台灣在AI伺服器供應鏈中佔據全球90%以上出貨比重,並擁有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與精密機械產業優勢。這為台灣發展「AI智慧島」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慧製造的未來,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我們必須從「AI取代人類」的傳統觀念,轉變為「AI協助人類」的協作模式。透過對GAI的深入理解、謹慎應用、積極開發,並在人機協作中持續學習與驗證,台灣製造業將能在這場全球AI革命中,掌握彎道超車的機會,共同開創智慧製造的嶄新紀元。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