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監測及雲端應用 拓展數位醫療商機

智慧監測及雲端應用 拓展數位醫療商機

智慧醫療因物聯網應用牽連起人、時、地、物,讓醫院在人力效率與醫療安全的管理上朝向數位化發展,以建置智慧醫院、病患健康管理與數位醫療服務為主軸,系統涵蓋智慧化護理照護、就診服務與一體化手術室等領域。隨著通訊技術成熟,院區內可搜集病患各種資訊,實現行動護理、遠端會診與行動查房等,並結合穿戴式裝置進行生理監控和個人健康管理。走出醫院外,則可建立家庭遠端醫療平台,擴大線上診療諮詢、慢性病管理,達到健康指導的目標。

 

在全球往高齡化社會邁進之際,新型態的智慧醫療將以資通訊技術優化、促進醫療資源配置整合及安防管理,帶動軟硬體設施、智慧感測、行動醫療服務等龐大商機。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智慧相關應用:

 

室內定位技術

 

定位技術逐漸被運用於大型醫院場域中,不論是醫護人員面對醫療暴力的緊急求救、定位病人所在位置,協助民眾至預約門診及檢驗科室等,皆可強化醫療服務模式及管理制度。微程式資訊協理王信隆表示,門禁系統早已跳脫傳統的「出入管理」思維,走向行業應用的「智慧辨識」。如彰化基督教醫院導入主、被動式RFID系統,可針對管制區域通行權限進行管理,並支援移動定位(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技術整合,有效管理派遣人員,即時取得相關資訊,避免因各醫療大樓間門禁權限資料不同步而耽誤病人護送時間或設備利用率。

 

另外,微程式與合作夥伴也協助醫院後勤設備管理需求,將YouBike經驗延伸至輪椅租借服務:輪椅租借多為人工登記,尤其大型醫院人員忙碌,難以控管輪椅使用情形,民眾未歸還或隨意擺放,甚至造成損壞的情形所在多有。現在只要在電腦資訊站插入健保卡(或員工以RFID識別證靠卡),點選輪椅號碼,該輪椅即自動開鎖供民眾使用,如此便可得知輪椅在何時被何人借走,以及輪椅若有損壞,院方能加以追蹤並釐清責任;除了掌握租用情形外,還能作為使用效益的評估,據此判斷是否需調度或減少輪椅數量,解決了使用面、管理面、服務面的問題。然而,想達成RFID智慧辨識目的,第一步仍須投入主、被動式RFID門禁的基礎建設。

 

雲端整合管理平台

 

管理現代化是醫院的主流需求,仁寶電腦PC研發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沈俊德解釋,其目的一是為了解決醫療糾紛,二是改善醫護資源的匱乏,三則是提升醫院效率。現今的醫管系統仍不夠智能化,缺乏即時溝通的協作機制,即便衛福部已實施電子病歷互通格式的政策計劃,達到要求的仍只有少數醫院科室。仁寶引進葡萄牙廠商Alert的電子病歷系統,可完善醫療雲應用,幫助管理者快速地透過雲端資訊系統了解院內設備利用情形,讓有專屬、專業的病房或資源能適時為病患服務,是其現正努力拓展的目標。

 

新創公司美爾敦創辦人兼執行長吳昉冀也指出,醫院目前最迫切需要處理的是醫護人力不足以及設備之間無法互通的問題。醫院內設備品牌眾多,亟需一個開放式平台連結、相容所有系統設備以收集各項醫療生理數據。以其運用物聯網概念的IP式床邊護理呼叫系統為例,IP訊號直接傳送至手機,護士不在護理站也能以手機接聽,同時將語音數位化儲存。床邊護理呼叫系統本身即為收集資料的gateway,連結的儀器數據皆自動上傳物聯網平台(Melten Engine),一切流程主動式、自動化,省去護士奔波、手抄數值的時間,也為後續大數據分析提供足夠的資料。美爾敦的做法是先幫醫院架一條資通訊的高速公路,將資料與HIS(醫療資訊系統)或NIS(護理資訊系統)對接,透過軟硬整合展現系統價值。

 

研華科技整合智能門診區的自助生理量測站,自動將測量數據傳送至醫院資訊系統,降低人工抄寫出錯機率,並無縫整合診內診外資訊,藉由自助報到與智慧排號系統提升門診效率,保護就診隱私與問診品質。其他還包括院內能源管理,如空氣品質、感染控制等,以及透過人員設備定位(如護理工作推車)、行動醫療等,系統化串接前後台管理平台,實踐數位醫療的目的。研華科技數字醫療事業部協理黃滇樺表示,每家醫院的需求不盡相同,必須清楚了解其系統和作業流程,才能讓軟硬配置達到最佳化。

 

智慧化健康照護

智慧健康照護的應用可分為醫院內與醫院外,醫院內主要為智慧環境控制系統應用,將病房內所有設備如燈光、窗簾、空調、溫溼度偵測等裝置加以整合控制,根據環境中不同因子變化自動回饋訊息至控制器,控制器同時調整相關裝

置以提供最舒適的環境。以中國附醫導入病房智慧環控系統為例,精聯電子智慧照護事業處處長林燦中說明,該解決方案能滿足病房、護理站、醫院大廳等不同場域間的環控整合應用,醫院依不同情境需求預設好各種控制介面,讓行動不便的病人可在床上使用手機或平板調控室內環境,強化病人和護理站間的即時溝通,提升住院照護品質。

 

而醫院外延伸的另一項應用則為遠距健康照護,高齡人口快速成長與自主健康管理意識抬頭,使人們較以往更重視自身健康。精聯電子健康照護平台結合生理數據自動上傳、即時雲端健康管理、線上衛教資訊派送、雙向影音諮詢溝通、用藥提醒與緊急求救等功能,受照護者能享受即時健康管理及護理人員的醫療與健康諮詢,不只應用於居家環境,也能落實於社區中造福銀髮族及慢性病患者。仁寶則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動健康」App,內含生理檢測、運動及飲食管理功能,民眾透過手機可自主性輸入生理量測資料,透過運動、營養的專業介入,提供卡路里攝取、運動量建議,鼓勵民眾隨時隨地做好健康管理。

 

大數據與感測器躍居關鍵角色

 

Frost & Sullivan研究預測,全球醫療支出比重從2012年以治療(treatment為重心的6 0% 2 0 2 5 年將減少至35%,未來的醫療支出將集中於監測(monitoring)、診斷(diagnosis)及預測(predicting)的積極防範。由此可知,疾病的預警及預測成為醫療重點,而這就需要大數據的分析運用,才能在疾病發生之前便予以預防。

 

醫療領域講的大數據為流行病學的統計分析,雙和醫院林家瑋認為,大數據分析需要兩個階段,先要收集足夠的數據,才能進行下一步分析。收集關鍵來自於它的介面,即現今發展出的穿戴式/非穿戴式智慧裝置。這些智慧裝置所內建的感測器(Sensor)愈強大,採集到的數據愈完整,當採集足夠的數據後,大數據分析所統計出的結果就會愈準確,而這正與遠端健康照護的概念不謀而合。智慧感測器結合微控制器(MCU),可以精確測量、監控和分析各種健康狀況指標,能夠在醫療保健領域發揮物聯網的作用。不論是具重量感測器的點滴偵測、可偵測傷口的智慧縫線、免扎針即可測血糖的紋身貼紙等,不僅只於個人醫療上,也包括醫院環境安全、感染控制追蹤、暴力威脅等,只要感測器無所不在,其背後衍生的相關應用將帶來無限可能。大數據、智慧感測器以及連帶的通訊傳輸、軟硬整合能力,將在智慧醫療中扮演關鍵角色。

 

未來趨勢:個人化&預防醫療

 

雲端、遠距、大數據及機器人等,都已大量應用於醫療領域。未來的醫療沒有界線,醫院的概念逐漸被弱化;智慧醫療勢必先以監控為重,才有後面的診斷和預測。美爾敦吳昉冀以「O2O」概念,即「Onsite to Offsite」來解釋,真正的智慧醫療應結合醫院內外,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提供如遠端健康照護等具附加價值的個人化醫療服務模式,醫院或可以此收費做延伸服務,增加額外收入。

 

智慧醫療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治未病」的預防性醫療,即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瘉後防復」的理念,進一步減少醫療負擔。可以預見輕量化、新的量測技術之醫療載具,將是智慧醫療下一波發展商機,而不同服務平台的數據如何互通、醫療數據或個人肖像的隱私權議題、居家照護的影像及生理監測,將由物聯網技術貫串銜接、跨域整合,為醫療型態帶來顛覆性的變化。與此同時,醫院端、醫療設備商、解決方案服務供應商、應用軟體廠商、系統整合商等上下游企業,應以開放的心態策略結盟,擴大產業規模,打造健康的智慧產業生態鏈。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