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明年匡列1,601億元預算,聚焦五大信賴產業

國科會明年匡列1,601億元預算,聚焦五大信賴產業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7月16日召開第16次委員會議,除提報「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災害防救韌性科技」兩項方案階段性成果外,並說明2026年度政府科技預算先期作業,將匡列1,601億元聚焦半導體、AI、次世代通訊、安控與軍工五大信賴產業。
(右圖)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國科會將攜手產官學界,共同實現「行行有智慧、人人用AI」願景,打造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
 
在「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階段性成果」部分,為提升我國面對因地理環境及氣候變遷引致之災害防救能力,行政院以「數位」、「智慧」與「韌性」為核心,整合各部會防災科技研發與應用能量,2023年起推動「災害防救韌性科技方案」(2023~2026年),至今投入經費已超過28億元。

在各部會的努力下,方案已累積166項科研成果,其中多項技術已落實應用於災害應變管理,成果亮點如: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利用井下地震站及智慧化預警系統,在今年花蓮地震時,讓全臺民眾提前收到警報;其發展的AI颱風路徑預報,提升72小時以上的預測準確度,有效強化防颱作為。經濟部水利署則透過物聯網與AI影像辨識,大幅提升淹水判讀效率,提供即時災情資訊;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也導入AI技術,建立土石流多元預警模式,於丹娜絲颱風期間成功發揮預警功能。此外,為確保災時通訊不中斷,數位發展部也已建置超過770個非同步衛星站點,並在花蓮地震時支援災區緊急通訊。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政府透過推動災害防救的數位轉型、精進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並提升城鄉災害防救韌性能力。期許未來持續深化跨部會合作,以科研成果強化整體社會的防災韌性,為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而面對地緣政治變動、氣候變遷與生成式AI快速發展等全球變局,台灣正處於產業轉型與科技戰略競爭的關鍵時刻。吳誠文指出,台灣須「以科技厚植國力,迎向世界新局」,持續發揮半導體優勢,積極投入人工智慧、次世代通訊、智慧機器人等前瞻領域,並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強化關鍵技術自主與民主供應鏈韌性。

2026年度科技預算聚焦五大信賴產業,包括半導體、AI、次世代通訊、安控與軍工,並將我國半導體之優勢結合AI發展延伸至在宅醫療、多元綠能、強化資安及智慧機器人等新興應用領域,透過跨部會整合與預算引導,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應用。

2026年度政府科技計畫先期作業,經本次委員會議審議同意匡列一般科技預算1,601億元,國科會將依審議結果陳報請行政院同意。吳誠文強調,科技預算是全政府的戰略性投資,期未來科技預算維持穩定成長,國科會將攜手產官學界,共同實現「行行有智慧、人人用AI」願景,打造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