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智慧零售發展型態迥異

兩岸智慧零售發展型態迥異
講到「智慧零售」,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和亞馬遜(Amazon.com Inc.)東西方兩大電子商務巨擘。2016年10月,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在杭州的「雲棲大會」上提出了「新零售」概念;緊接著12月,亞馬遜的無人商店「Amazon Go」也在一片驚呼聲中正式亮相。剎時間,未來10年對智慧零售所勾勒的藍圖清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以此為分水嶺零售業也翻開了智慧化的新篇章。而由其所引領的線上/線下無縫整合(O2O, Online to Offline),及利用攝影機、感測器等IoT、Big Data、AI等新式科技極大化實體店舖效益的做法,也成為全球零售業者學習的典範。

而向來以重視消費者服務著稱的台灣零售業者,在這波「智慧零售」的風潮下又呈現出什麼樣的風貌與特色呢?
 

中國電商由線上往線下整併


長期接觸兩岸零售業客戶的東宜資訊(股)公司副總經理趙增偉提到,兩岸的零售市場發展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主要是以阿里巴巴、京東(JD.com)等這類大型電商發動,由線上往線下實體店舖進行整併、布局。像阿里巴巴逐步投資蘇寧雲商、銀泰商業、由內部孵化出「盒馬鮮生」?等,類似情節幾乎每天上演。其主要原因在於線上成本(廣告、買流量等)越來越高,而線下店舖可以提供給消費者的親身體驗則是線上無法取代。

以「盒馬鮮生」為例,除了在實體店提供新鮮食品,也有店內即煮即食以及3公里內線上點單最快30分鐘送達的外送服務。加上綁定「支付寶」帳號,真正體現了線上與線下的無縫銜接────在你踏進店門之前,店家已可透過之前你在網路上的購物和支付行為得知你的喜好。
 

台灣實體通路大於電商 壁壘分明


而台灣目前反倒是線下實體商店通路,像統一、全家等便利超商及家樂福、大潤發、愛買等量販店,規模明顯大於電商(如momo、PChome等)。實體商店和電商兩邊雖然各自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卻沒有直接對接。

雖然也有實體商店想往線上發展(如統一超商之前發展7net),或是小型電商往線下開設實體店舖(如iFit愛瘦身、tokichoi東京著衣),但規模有限。現階段較常見的是,台灣零售商已試著利用IoT相關工具收集消費者在實體店面產生的數據,包括採購路徑、跟商品的互動、當下行為反應等,進一步分析作為產品、行銷及營運策略的參考。
 

支付平台是關鍵


探究台灣較難出現像中國做「新零售」這樣線上/線下整合如此綿密而快速的原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支付平台,大陸的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等支付平台本身就是強大的工具,而台灣則還未出現支付巨頭。

趙增偉指出,線上、線下、支付的數據必須串連完整才能「還原」完整場景,例如:某人在線上蒐尋某樣商品(想買),也到了線下商店實際接觸(體驗),但最終卻沒有成交。此時若無支付平台數據串連,便無法得知該名消費者是沒有購買?還是跑到別的店家去買?唯有得知原因才能再往下分析該調整商品、售價還是店裡的擺設或服務。



(本文摘錄自a&s TAIWAN《安全&自動化雜誌》2018年6月號)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