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等極端氣候加劇,政府提出水資源開源、節流、調度和備援等作法因應

旱澇等極端氣候加劇,政府提出水資源開源、節流、調度和備援等作法因應
北台雨下不停仍缺水 氣候緊急下沒水怎麼辦?

今年台灣夏季無颱,正面臨56年來最嚴重乾旱!同時間,北台灣雨下不停,各地水庫的水情卻仍然拉警報。有鑑於此,「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委託《臺灣防災產業協會》,於12月23日舉辦「氣候緊急下,沒水怎麼辦?」線上直播論壇,由氣達人彭啟明擔任主持人,節目邀請經濟部水利署賴建信署長、報導者基金會何榮幸執行長以及開放農業實驗基地陳幸延創辦人,共同以「媒體與民眾、農業與科技」兩大主題,討論2020年末至2021年的重大水情議題。

媒體常以日月潭九蛙全露、各水庫見底等現象報導水情,可靠嗎?賴建信在直播中澄清,「其實大家看日月潭露出了幾隻青蛙,並不是很好的指標,露出六隻、七隻青蛙的時候,水還是很多的。」又例如,曾文水庫基本上在冬季時,水位向來下降,今年並不是非常的例外。
不過,賴建信表示,只看短期指標是落後的,水利署主要是看太平洋高壓的變化,台灣四面環海,平均雨量也不少,今年確實降雨量較少,於是水利署從7月13日就開始進行水庫調配。2020快結束了,石門水庫從今年1月1日起沒有一天滿庫過,撐到現在,需要有些地方休耕來調配用水。
同時,賴建信也強調,治水需要考慮氣候變遷的因素,水利署多年前就開始研究氣候變遷,掌握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的影響,於是去年就開始進行抗旱的水情分析,今年也才能在降雨不均時,及時提升跨區的調度。

熟悉環境議題的媒體代表何榮幸,則以媒體與大眾溝通科學與環境資訊的角色與責任切入,分享水資源對各層面影響的新聞處理與新聞觀點。他表示,關於缺水的問題,媒體雖然負起了傳播資訊的責任,可惜的是沒有更深入的探討根本原因,可以如何因應?民眾對於水資源是否浪費等等,媒體也應該扮演提醒的責任。
此外,他也指出,一般民眾在看待缺水問題,其實缺少公共意識,台北一直下雨,就比較難體會南部缺水的狀況,危機感受度不同,並沒有形成全台長期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缺乏危機感,水不夠用覺得都是別人的事。

更宏觀來看,何榮幸也提出治水的永續視野,「乾旱的問題同樣要用綠色新政的思維,」短期的作為必須呼應長期的永續發展,配合跨部會的整合,政府對於減碳有長期的責任,要以長遠規畫因應極端氣候,治水如同防疫,預算的運用也要有短中長期目標,根據綠色新政的思維來規劃。而媒體同樣也在現在就要展現出監督的強度。

根據「綠色和平」的最新研究,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2100年前,全台連續不降雨日數將增加,最高可能到達35天,亦即比現況多50%,且大多集中在高雄和南投。

一旦缺水,首當其衝的產業之一就是農業,不論因缺水而限水或停水,都對靠天吃飯的農業影響鉅大。陳幸延也呼應極端氣候對水資源的影響,他表示,極端氣象造成夏季乾旱,冬季卻排水不良,農田規畫非常需要根據極端氣象現象來調配,也有需要超前部署了,身為農民,他對水資源的缺乏特別有感。

陳幸延也提出「再生性農耕」概念,強調農田需加強透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與地表覆蓋物,以及以循環設計有效的運用水資源。最後陳幸延創辦人分享農委會之「推廣管路灌溉設施補助」計畫,宣導農業工作者使用現代化管路灌溉設施,將用水最大宗之灌溉用水提升至最大效率,能緩解在枯水期缺少灌溉用水之窘境。

現場所有專家包括彭啟明、賴建信、何榮幸和陳幸延,都同意在氣候變遷下,未來旱澇等極端氣候將加劇,台灣依然要面臨水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而針對水資源的現況與未來趨勢,政府已提出水資源開源、節流、調度和備援等作法因應,而產業與民眾需改變用水型態已是不爭的事實,節約使用生活用水,農業有效利用灌溉用水,企業落實回收水及節水措施,都是資源永續使用的理想生活。
賴建信最後強調,天助自助者,面對氣候緊急狀態,政府與民間共同建立一個有風險意識的社會,再大的困難可以一起度過,從每一次的經驗中學習,把每一個危機當作一個轉機。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
官方網站:http://www.tadpi.org.tw/html/news_view.html?no=441
文章來源: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