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建築研究所以「超前部署」視野,擘劃國家淨零建築藍圖

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建築研究所以「超前部署」視野,擘劃國家淨零建築藍圖
因應我國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2022)年3月30日已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要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並協辦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第5項「節能」戰略的「住宅節能分組」規劃。其主要政策方向和推行重點是什麼呢?現在就帶大家來了解!
(右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 王榮進)

在全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大目標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簡稱建研所)主要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並已確定3個階段性目標:(1)2030年所有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都要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2040年50%的既有建築物要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3)2050年100%的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制定及實施是關鍵基礎
在須達成上述階段性目標的前提下,建研所目前的政策推動重點主要落在提升新建建築物、既有建築物、家電、設備的能源效率,以及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4大主軸上,並與相關部會署分工辦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表示,最重要的是必須先建立並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藉由評估及計算建築物能源效率的系統性工具,才能明確掌握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作為後續獎勵或強制規範的量化基準。

事實上,早在3年前建研所就參考歐盟、日本的相關制度,著手台灣建築能效標示制度的研究,且因應各區域氣候條件不同,還特地納入本土相關數據作為參考,可說是超前部署!考量現行「綠建築標章」制度已採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4大面向綜合評估,因此將建築能效標示併入綠建築評估手冊的日常節能指標計算,進一步強化建築能源效率。2021年「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草案完成制訂,將建築依節能成效由高到低分為1~7個等級,2022年1月1日即已發布實施。「所以去年3月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之後,我們很快就接上來了!」

由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
有了評估建築能源效率的基礎工具,緊接著就必須迅速且全面的推廣。建研所對淨零建築推廣的策略主要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針對新建建築先採取鼓勵方式,再逐步修訂法規強制實施;而既有建築因數量龐大且牽涉民眾權益,因此對於民間既有建築採取鼓勵、補助方式為主,公有既有建築則採取強制實施。

新建建築:先鼓勵,後強制
其實台灣對建築節能減碳的推動起步甚早,早在1999年開始,就陸續推出相關的綠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及智慧建築標章。為起上行下效之風潮,政府規定2001年起總工程建造經費在5,000萬元以上的公有新建建築物均需申請綠建築標章;2013年7月1日起總工程建造經費2億元以上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都需申請智慧建築標章;即使未達5,000萬元的公有新建建築物,2014年1月1日起亦須通過綠建築標章當中的「日常節能指標」和「水資源指標」,多年下來已成效斐然。而為進一步提升實施效益,從今(2023)年7月1日起,更要求辦公、服務類的公有新建建築物在申請綠建築標章時,就必須同時進行建築能效評估(EEWH-BERS)。王榮進指出:「明、後年會再把要求實施範圍逐步擴大,希望到2026年就能讓所有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都進行建築能效評估。」

在民間新建建築部分,會先以鼓勵方式推廣,現階段仍屬於自願性,未來則將比照歐盟、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規定,對於民間具一定規模的新建建築物也必須逐步要求其進行建築能效評估。而這部分相關法令的研究,建研所也已經於去年完成,今年將開始協助營建署進行法制化作業。

既有建築:以補助方式加速進行
在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部分,相對來說難度較高,所以推廣策略上仍是從公有建築帶頭來做。建研所已獲得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支持,將針對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有既有建築物辦理補助建築能效改善更新作業,預計今年先完成補助須知發布、受理申請及遴選補助單位等前置作業,自明(2024)年起就正式執行。

而在量體龐大且牽涉民眾權益的民間既有建築部分,同樣是先採取鼓勵並配合補助的方式,希望能加速既有建築物的能效提升。此外,也以容積率、賦稅減免等獎勵,鼓勵民間進行危老建築重建及都市更新,搭配建築能效評估同時申請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提高既有建築能效。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 王榮進(左2)與其團隊:安全防災組組長 王順治(左1)、
環境控制組組長 羅時麒(右2)、工程技術組材料實驗中心主任 黃國倫(右1)合影。


建造、使用階段雙管齊下,早日實現淨零建築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2021年的報告指出,建築與營建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38%,甚至高於工業和運輸部門的總和,顯示建築節能減碳工作已迫在眉睫,而要快速實現淨零建築願景,則需同步從建造階段及使用階段雙管齊下。

建築建造階段:低碳(低蘊含碳)建材及工法
建築材料相當多元,從鋼筋、水泥、磚塊、磁磚、門窗、衛浴…等琳瑯滿目,而每一個建材在製造過程中的碳排量如何,自然會牽動到整體建築與「淨零」的距離。王榮進表示,雖然建材產品的碳排量把關在工業製造端,但建研所也希望能如同「建築能效評估系統」一般,建立起建材和建築物碳排量/碳足跡的評估標準,供產業作為選擇的參考。

除了建材,建築工法及建造過程是否符合低碳原則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例如:在建築物的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設計上,是否能儘量降低能源的消耗?以木構造房屋來說,不僅木材本身屬於零碳、甚至負碳(會吸收二氧化碳),還可促進造林的環循,像林務局近年就積極推展國產材的應用;今年建研所也將著手研訂木構造房屋的施工標準和相關規範,作為有意願投入者的參考依據。此外,採用預鑄工法、善用舊建材的循環經濟、建築物的補強及延壽…等,都是能讓建築物全生命週期將碳排量降低的好方法。

建築使用階段:設法提升建築能效
在建築物建造完成、進入使用階段後,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便成為是否成為近零碳建築的主要關鍵,因此推行「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即為現階段第一要務。以2000年為淨零建築路徑的起算點定義,節能率在50%以上的非住宅(如商辦大樓)建築即為近零碳等級,以「1+」標示,若另外50%皆使用再生能源,即可達到淨零建築標準。

此外,根據研究指出,一般住宅的耗能佔比大約是家電50%、照明30%、空調20%,可見提升家電設備能源效率亦是刻不容緩。目前經濟部已針對冷暖氣機、除濕機、電冰箱等家電產品推行能效分級制度,並提供民眾汰換節能家電的補助;財政部亦有節能家電貨物稅減徵的優惠措施,都是希望能鼓勵民眾儘快將家中電器汰換成高效、節能的設備,以提升整體住宅能源效率。

結語
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並非一蹴可幾,在邁向「2050淨零建築」的道路上,從建築物能源效率、低碳工法、低碳材料等相關評估系統的建立,到宣導說明、人才培訓、實際執行等,都是採分階段逐步落實;並藉由公部門建築帶頭示範,當累積愈來愈多的成功案例,民間就有更多具體範例作為參考,了解到其實只要小幅成本就能達到良好的建築節能成效,進而帶動民間建築參與的意願,形成公私協力、創造雙贏的良好循環,早日達成每個階段性的目標。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