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建材標章在健康近零碳建築與永續金融的連結關係緊密,可望帶動新的產業價值發展,並推進淨零排放目標路徑,實現永續健康近零碳建築。
(右圖)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24年更新版>(圖片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聯合國呼籲與臺灣淨零排放目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所訂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及召開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呼籲各締約方應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而在第29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9)則積極以「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簡稱NCQG)達成締約協議。
我國行政院於2022年規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並於2025年發佈「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以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計畫來達成「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之願景目標,規劃在2030年能夠相較2005年減碳28±2%,並在各部門減碳目標中擬定相關政策落實與推動。內政部「近零碳建築減碳旗艦計畫」透過老舊老宅及社會住宅低碳淨零、擴大建築能效改善、智慧淨零雙軸轉型等三大主軸進行建築減碳。
內政部以標章制度搭配綠色金融,積極落實建築減碳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建築部門總碳排放量約占37%,其中建築物「使用階段碳排放量」約占28%,而在建築物興建及修繕拆除階段之「蘊含碳排放量」約占9%。內政部為提升建築部門減碳潛力,經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建立建築物興建及修繕拆除等階段之「建築蘊含碳排標示制度」與「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作為整體推動「淨零建築」的基礎;路徑目標在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而在建築減碳路徑策略上,除了積極落實建築物生命週期的減碳目標外,亦配合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透過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等方式,及訂定「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鼓勵企業自願揭露符合永續標準的經濟活動,並協助金融機構進行投融資評估,期由金融引領產業達成國家2050淨零轉型目標。
綠建材標章評定項目與基準
(圖片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24年更新版>)
綠建材標章深受產業及民眾肯定
內政部綠建材標章自民國94年起受理評定開始,已累積評定通過4,100件標章,其四大分類(生態、健康、高性能、再生)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提供建築與營建產業升級轉型。截至民國114年6月底已累計通過標章數量有健康綠建材3,002件、再生綠建材426件、高性能綠建材656件、生態綠建材16件,累計共有29,733種通過標章評定產品,顯示綠建材標章深受產業與一般民眾的廣泛使用與肯定。
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更新版,已於7月1日實施
綠建材標章制度依據內政部訂定「綠建材標章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申請與評定,而要點規定「綠建材標章性能規格評定書之評定,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所定基準辦理。」其中,「綠建材解說與評估手冊(2024年更新版)」已於民國114年7月1日實施,其評定項目與基準分為「通則」與四大分類標章之「評定要項」:通則部分是共通的基本要求,包括「一般要求」與「限制物質」,亦即綠建材是對環境無害、對人體無害的建材,並符合相關規格標準(例如CNS國家標準);而四大分類標章之「評定要項」則依其性能評定要項進行評估。
積極呼應2050淨零碳排與ESG
2024年版手冊內容積極呼應「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國際健康近零碳建築」、「永續金融」與「永續報告書」(ESG)等最新議題。在通則「一般要求」說明「為了因應2050淨零排放之國家目標以及碳管理是當前最主流的減碳方式之一,2024年版綠建材標章在通則中鼓勵申請廠商揭露產品碳排放資訊。申請廠商所提出之產品碳排放資訊揭露文件得為環境部或內政部所認可之文件, 例如:碳標籤、減碳標籤 、低碳循環建材等。此項鼓勵作法可引導建材廠商與國家淨零排放政策及國際永續發展目標逐步接軌,並降低產業衝擊。」
使用綠建材標章產品,積極對應永續健康近零碳建築
多元綠建材,打造健康近零碳建築
綠建材標章之「生態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可直接減少「建築材料蘊含碳排放」(Embodied Carbon,簡稱EC),而「高性能節能綠建材」亦可直接減少「建築使用階段碳排放」(Operational Carbon,簡稱OC)。另外,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則可有效作為極端氣候之韌性建設,而高性能防音綠建材與健康綠建材則是維護一般民眾之健康舒適環境品質。
- 生態綠建材:其受理項目「生態木竹材料」為國際重視之低碳材料與可促進碳匯之材料,認證木竹產品可廣泛應用於建築與室內環境。另外低人工處理之「天然石材」亦為低碳排材料,國內建築與室內裝修大量使用人工石材,透過生態綠建材之天人石材可有效減少人工石材窯燒製作產生之碳排放量。而生態綠建材其他天然低人工處理之建材(要求80%以上天然材料),諸如天然材料取代人工合成塑料與人工材料,亦可大幅度減少建材人工處理之碳排放量。
- 再生綠建材:強調需使用「國內廢棄可回收材料」作為「可循環之再生綠建材」,要求一定比例以上使用回收材料(20%~90%),能大幅度減少建材生產之新料開採、製造及運輸所產生碳排放量。例如「綠混凝土」材料,鼓勵在G類與H類混凝土以一定比例(40%與50%)使用回收之「爐石粉、飛灰等攙和物」取代「水泥」,大幅度減少水泥製作與運輸過程之碳排放量,並同樣可維持高品質與強度性能;亦可在「綠建築標章」(EEWH)之「二氧化碳減量」與「廢棄物減量」等指標應用取得分數。而在2024年更新版手冊內容中亦增加「再生綠建材」受理項目——輕質隔熱建築材料。
- 高性能節能綠建材:認證產品(節能玻璃、建築門窗用玻璃貼膜、隔熱材料、外牆屋頂系統或構造、節能塗料)主要是強化「建築節能效率」, 2024年更新版中擴大增加「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受理項目——建築用隔熱材料與節能窗戶。
- 高性透水綠建材:可增加基地透水方式儲存雨水與韌性建設,解決澇旱問題,對於「水足跡」之碳放量有明顯減碳效益,且能與「綠建築標章」(EEWH)之「基地保水指標」有所對應。
- 健康綠建材:低逸散要求,減少室內空氣有毒物質逸散至空氣中,降低污染物濃度以確保居住健康安全。低逸散的產品可以減少需大量機械通風換氣與清淨空氣而產生之空調能耗,共同達成建築能效與健康品質。
綠建材標章與永續金融連結緊密
而在「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CQG)與「永續報告書」(ESG)等綠色與轉型金融部分,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推動綠色金融政策,分別在民國112年與113年公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第一版、第二版),將七項「營造建築與不動產業一般經濟活動」納入,並訂定永續經濟及活動技術篩選標準。
其中在新建築物、既有建築物改繕、建築物之收購與交易取得等三項經濟活動之「氣候變遷減緩」環境目的,訂定「使用具綠建材標章之建材(裝修面積比例為室內75%、室外20%)」技術篩選標準,供建築產業與金融界參考應用,以帶動相關政策與制度,讓綠建材標章在健康近零碳建築與永續金融之連結關係緊密,可望帶動新的產業價值發展,並推進淨零排放目標路徑,使用綠建材標章實現永續健康近零碳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