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以建築設計與專業,創造健康、幸福、永續的住居環境

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以建築設計與專業,創造健康、幸福、永續的住居環境

致力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健康品質,進而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台灣幸福健築協會(TWBA),成立至今已邁入第3年,在與疫情肆虐重疊的期間,台灣健康建築的發展進程如何?未來發展的方向又是什麼呢?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邵文政將一一告訴您。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加劇,倡導節能減碳甚至淨零碳排,以求地球永續發展的各項議題亦持續加溫。事實上,強調資源有效運用、友善環境,並試圖在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平衡的「綠建築」(Green Building)概念早於1960年代即已萌芽,直到1990年全球第一套綠建築標準問世,綠建築設計理念才迅速在世界各國推廣開來。
 
台灣甫啟動健康建築(WELL)認證,即樹立亮眼里程碑

然而,無論是強調綠色、智慧、防火或耐震的建築評估系統,注重的層面絕大部分偏向於建築與環境或建築與安全的關係,甚少涉及建築與居住其中的主角「人」的身心健康關係。因此,2014年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IWBI)提出了「健康建築」的概念與認證標準,呼籲應將建築設計理念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核心。台灣也在「綠建材」濫觴——成功大學教授江哲銘、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邵文政等多位建築領域專家學者和公協會代表,以及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的全力組織下,於2019年11月正式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Taiwan Wellness Building Association, TWBA),希望能提升國人居住環境健康品質,進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被推舉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第一屆理事長的邵文政表示,台灣以前沒有健康建築標章系統,因此協會引進IWBI的WELL健康建築認證標準,希望藉此啟動健康建築在台灣的發展。而在推廣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其實台灣業主們對「健康建築」的意識和接受度是相當高的,以2020年12月18日在台北101大樓舉行的授證典禮來說,就有元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孕學林產後護理之家、人之初產後護理之家(敦化館及中山館)4家獲得「白金級」認證,以建築類型的特殊性和申請比例來說皆高居全球之冠!也因此即使在COVID-19疫情期間、入境者需要被隔離14天,IWBI仍然派亞洲區副總裁張為舜親自到台灣授證,以表重視。而此次WELL的授證典禮,也同時為協會和台灣健康建築發展樹立了亮眼的起始里程碑。
 
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 邵文政

 
集眾人之力,發展屬於台灣的「健康建築」評估系統

台灣幸福健築協會已邁入第3年運作,邵文政指出,遇到COVID-19疫情,對「健康建築」推動的影響是好壞參半:壞處是疫情衝擊經濟,人們較無法四處移動或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對於WELL標章的申請及認證工作造成較大的阻力;好處是讓人們有時間重新思考「健康」和「防疫」的問題。據了解,WELL認證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即使未順利取得認證,卻也間接促成了不少建築在空間使用、通風換氣上的改善。
 
雖然WELL健康建築認證標準已相當完善,但它畢竟是國際通用的準則,較難因地制宜、完全適用不同國家/地區的建築空間和環境特性。因此,協會在推動WELL認證的同時,也希望集眾人之力,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健康建築評估及認證標準。以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為例,2021年已研究並建立一套融入台灣特色、有別於WELL的「健康建築評估指標」(共有9大指標),並實際運用在震大建設位於新竹的建案當中,也獲得很好的回應。他也呼籲,台灣建築相關的學術單位應儘快投入健康建築的研究,所有的公協會、教育訓練等也全面啟動,以儘快實現屬於台灣、全新的、聚焦人居環境健康的健康建築標章。「美國有LEED、也有WELL,台灣也應走向綠建築和健康建築雙標章的結構,讓『對人的照顧』這塊不再低於15%。」
 
健康的下一步:建築防疫、地球永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調查指出,在每個城市裡大約會有30%左右的建築物會被判定為「病態建築」,無關乎貧富差距,主要是建築物本身換氣不良、導致空氣品質有問題。尤其COVID-19疫情已於全球反覆肆虐超過2年尚未結束,且極有可能未來人類必須被迫與病毒共存,要如何因應時代困境、讓建築物能從「健康」再提升至具有「防疫」能力,將是建築界下一步要面對的課
題。邵文政認為,對抗疫情不能只是仰賴醫療人員或口罩製造商,建築設計人員應更多被教導或學習醫學知識、更理解病毒特性,才能在建築物設計之初利用設計手法最大程度地防範病毒的入侵和擴散,包括:材料如何選擇?該設置哪些配備?空調該怎麼做?系統該如何彈性調變(如正壓或負壓)?等等,讓建築物不僅健康,還兼具防疫功能。
 
此外,2050年淨零碳排不僅已是世界主流目標,也已被政府正式列為國家政策,而向來被稱為「火車頭」工業的建築業更被視為是碳排量最大的產業,動見觀瞻。邵文政也提醒,建築要達到「零碳」的前提是要先「減碳」,除了利用科技力量提升設備效能、降低能耗外,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 design)——從設計之初就設想如何完全進入循環鏈的理念更值得推廣。建築若也能導入這樣的「循環經濟」概念,讓所有資源或進入生物循環,讓大自然重組;或進入工業循環,讓工廠再重製,自然能讓廢棄物與碳排量降到最少。
 
總體而言,透過建築設計與專業,不僅能讓居住其中的人們身體更健康、感受更幸福;亦可最大程度節能減碳、實現淨零碳排的理想。相信這不僅是台灣幸福健築協會致力的目標,亦是值得所有建築同業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