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效雙軌標示制度,讓台灣朝2050淨零建築目標高速前進!

低碳+能效雙軌標示制度,讓台灣朝2050淨零建築目標高速前進!
繼2022年1月1日公布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BERS)後,建研所再度「超前部署」研擬制訂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LEBR),並規劃明(2024)年7月起實施。究竟綠建築、建築能效和低碳建築3種標章有何關係?又能為台灣建築和營建產業帶來什麼影響和效益呢?

(右圖)建研所聯合成功大學建築系、台灣建築中心、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共工程資訊學會組成「建築減碳健診隊」,以「解開低碳建築密碼,開創淨零碳排新世界」勇奪2023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出版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指出,全球建築營建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其中,建築物在使用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量(Operational Carbon,使用碳排)約有28%;而建築物之建材製造、運輸以及施工建造、修繕及拆除等全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Embodied Carbon,蘊含碳排)則約占9%。
 
立於趨勢前沿,率先推出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

為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世界各國目前在建築淨零排放的政策及力道上多著重以節能、綠電的方式來降低28%的「使用碳排」,而忽略了那9%的「蘊含碳排」。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以下簡稱建研所)工程技術組組長蔡綽芳表示,建築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包含「蘊含碳排」和「使用碳排」,事實上,28%的「使用碳排」包括既有建築和新建建築使用碳的總和,所以占比相當大。但就新建建築個體而言, 「使用碳排」由於電氣設備的節能效率提升降低有其極限,而「蘊含碳排」的占比將隨著建築生命週期的時間推移,翻新、修繕次數不斷疊加而逐漸升高,尤其每棟建築物主結構體的碳排占比最大。若能從源頭做起,在建築物興建之初即採用低碳材料、低碳工法,方可發揮最大效益,達成建築淨零排放目標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因此,建研所繼2022年1月1日公布實施降低「使用碳排」的利器——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BERS)後, 再度「超前部署」研擬制訂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LEBR),並已於今年9月完成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作為後續評估建築物蘊含碳排的基準;目前正在辦理相關作業要點的法制作業程序,規劃明(2024)年7月起實施。建研所工程技術組簡任研究員徐虎嘯指出,有關如何降低建築「蘊含碳排」的策略,部分歐洲國家已開始著手,美國和澳洲的綠建築評估系統也都有提到類似的東西,但台灣可算是亞洲區最先將相關策略及辦法形成制度化的,走在淨零趨勢相當前沿的位置。
 
「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
將作為後續評估建築物蘊含碳排的基準。

 
低碳建築與綠建築、建築能效標章相輔相成, 將減碳效益最大化

在建築物碳足跡的計算方式上,如果依照之前普遍應用的ISO 14067或PAS 2050國際標準並不適合,一來它們主要用於大量重複生產的工業產品碳足跡計算、二來它們屬於事後評估,對於多為客製化單一工程案件、無法大量複製且生命週期長達40年以上的建築物來說,無法有效提供做為實際減碳設計之用。因此國際上已推出以情境模擬方法學來進行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評估的最新標準EN 15978,而建研所正要推行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LEBR)即是參照EN 15978標準訂定,亦完全符合當前的國際趨勢。
 
蔡綽芳表示,在「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中,除了載明建築減碳設計的重點、基本規定、LEBR 分級評估與標示法,還詳細介紹了LEBR生命週期四階段——主結構設計、製造運輸與更新修繕、施工、拆除廢棄的碳排計算公式。利用手冊中的方法和相關工具, 建築師在規劃綠建築設計時,就可以應用BIM計算工具評估不同方案「蘊含碳排」的差異,可說「畢其功於一役」,相當方便。徐虎嘯進一步說明,雖然現行的「綠建築標章」9大評估系統(EEWH)中已包含「日常節能」及「二氧化碳減量」,但實際上節約了多少能源? 減了多少碳排量?並無詳細揭露,而BERS和LEBR就能補足這兩個部分的不足,提供明確的量化數據和清楚的級別區分,讓大眾更易於辨識。因此,EEWH、BERS 和LEBR三者並無疊床架屋之虞,反而是相輔相成、更加完善,為建築的減碳效益提供更大的助力。
 
結合公私部門、中央與地方之力,將「低碳」融入生活、形成文化

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LEBR)的推動上,也希望能依循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BERS) 的作法——由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 鼓勵建築及營造產業將LEBR、BERS雙管齊下,早日實現淨零建築目標。而且LEBR除了鼓勵建築物本身的減碳工作外,更期望帶動建材產業和營建業共同投入減碳行列,因此在評估公式中增加了使用低碳循環建材和低碳工法的加分項目,只要這些建材和工法經過認定,即可列入LEBR認證中使用。因此,今年建研所已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針對國內建材製造、營建及相關供應鏈業者,進行3場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認證的說明與輔導活動,並舉辦了全台LEBR的推廣講習會,獲得極大迴響。為更加強力道、喚起營建產業的重視並力將LEBR作為企業ESG(永續發展)、「綠色金融」的條件之一。
 
此外,建研所更聯合成功大學建築系、台灣建築中心、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共工程資訊學會組成「建築減碳健診隊」,結合低碳建築及BIM技術的應用開發即時可視化評估工具,以「解開低碳建築密碼,開創淨零碳排新世界」為題參加2023「總統盃黑客松」競賽,並於154個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卓越團隊獎殊榮。蔡綽芳認為,得獎的主要關鍵在於,跨領域合作且團隊成員強強聯手,結合低碳(LEBR)與數位(BIM),突破既往建築低蘊含碳計算繁複耗時的困境,將以往需耗時多年、花費數百萬元才能取得的建築物碳足跡計算結果, 在短短的3∼5分鐘內就能算出,不僅真正展現了建築的數位轉型,更是建築產業的一大突破!接下來,新北市政府也預計把LEBR+BIM納入公共建設的審核要項,並對採行LEBR的民間建築提供容積獎勵。

相信結合公私部門、中央與地方之力,能快速將「低碳」概念融入生活、形成文化,而建研所提出的建築低碳(LEBR)+能效(BERS)雙軌標示制度,亦將讓台灣朝2050淨零建築目標高速前進!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