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能效、低碳建築雙標加速推動,大步邁向淨零永續未來

建築能效、低碳建築雙標加速推動,大步邁向淨零永續未來
為達成2025淨零建築目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陸續於20221月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20247月推行「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目前成效如何?而為加大減碳行動,國土管理署也於今年2月提出「老屋延壽計畫」,其用意為何?本刊特別訪問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右圖),請他為我們細說分明。
  
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政策,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於2022年3月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簡稱建研所)主要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並設立了三階段里程碑:(1)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3)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公有帶頭做起,建築能效標示推廣快速超標
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含兩部分,一是在使用階段產生的「使用碳排」(Operational Carbon, OC),二是建築物從建材製造、運輸和施工、修繕、拆除等所產生的「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 EC)。根據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及環境部2024年的報告指出,我國建築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2%,其中「蘊含碳排」約占11%,另「使用碳排」占了約21%,是「蘊含碳排」的2倍。因此,如何降低建築物的使用碳排成為當務之急,而提升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則成為關鍵。
 
有鑑於此,建研所早在2020年就著手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的相關策略與趨勢,並納入台灣亞熱帶氣候條件與國情,於2021年制訂完成「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BERS),將建築依節能成效由高到低分為1~7個等級,以及近零碳建築(以1+級標示),並於2022年1月1日公布實施——申請綠建築標章時併同申請建築能效標示。
 
建研所所長王榮進表示,在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的推廣策略上,是由公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跟進。為達成「淨零建築路徑規劃」第一階段目標,首先針對「公有新建建築物」採取四階段推進:(1)2023年7月1日起,率先要求辦公、服務類建築申請;(2)自2024年7月1日起,新增公共集會類、商業類及休閒、文教類建築;(3)自2025年7月1日起再增加衛生、福利、更生類及住宿類建築;(4)自2026年7月1日起,所有的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將全部納入。如此不僅能提前3年半到達第一個里程碑,預估到2050年全國平均建築節能率也將從20%至少提升至50%。而截至今(2025)年3月底已核發136件建築能效標示,其中有72件為1+級能效,無論在申請或核發的數量上均已超越既定目標。
 
搭配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減碳淨零效益加乘
雖然「蘊含碳排」僅占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碳排量的11%,且鋼筋、水泥等建材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量屬於製造部門所管轄,但為進一步提升建築部門的減碳潛力,建研所也再度超前部署,於2023年參照國際最新標準EN 15978擬定「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LEBR)——依碳排程度由低到高分為1~7個等級,以及超低碳建築(以1+級標示),並於2024年7月1日開始推行。期望從建築初期階段就能評估出其設計方式、建材選擇、建築工法等是否符合低碳要求,以利及早進行修正;也藉此降低建築本體建造、修繕和拆除過程的「蘊含碳排」,並帶動國內建築、營建及建材等產業投入低碳建築轉型,發揮建構低碳環境、創造低碳經濟雙贏的利基。
 
事實上,台灣可算是亞洲區最先將降低建築「蘊含碳排」相關策略形成制度化的,而目前仍屬於「自願性」申請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及標示制度,自去年7月1日至今年3月底止,已有13件建築物取得低碳建築標示證書,預估可減少CO2排放量約5.06萬噸;而同一期間也已完成23件低碳工法及低碳循環建材之認定。短短半年,推廣成效亦是相當顯著。相信在BERS和LEBR的相輔相成下,能為全國建築部門的減碳效益提供更大的助力。
 
旗艦計畫加大減碳行動,「老屋延壽」將成重要議題
為了加快淨零排放期程,賴總統於「國家希望工程」揭示「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國發會也於今年1月23日發布「淨零路徑:台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新增六大部門20項減碳旗艦計畫。其中,內政部在「淨零建築」加大行動部分,涵蓋既有建築能效改善、新建築法規修正、創新技術導入營造三大面向。例如,要求社會住宅須取得銀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和1級能效標示;於「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中規定,凡是新建、增建及改建之建築物屋頂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者,都需設置太陽能光電設備;甫於今年2月提出的年度重要政策「老屋延壽計畫(草案)」等。
 
老宅延壽減少碳排,降低都更重建負擔
依據國發會人口推估資料顯示,台灣今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且目前全國超過30年以上的建物約有500萬戶,其中有一半的住戶是高齡者,「人屋雙老」成為重要的社會課題。特別是老屋中有22%屬於4~5層樓老舊公寓,以及早期6層樓的華廈都沒有設置電梯和無障礙的通用設計,加上房屋老化衍生電線老化走火、外牆剝落、漏水、環境窳陋等問題,都對高齡者的生活和安全帶來挑戰。然而大量的老屋要在短期內全面更新重建實在緩不濟急,因此內政部長劉世芳指示國土管理署提出「老宅延壽」機能復新方案,針對30年以上4~6樓且初評安全的集合住宅,提供管線更新、建物立面修繕、屋頂防水與新增無障礙設備等改善措施,並給予相關經費補助。希望藉由簡易、快速的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工法,改善高齡者居家環境,且透過老屋持續活化再利用,減少重建碳排,降低都更危老重建負擔。
 
老宅延壽5大問題、3大解方
王榮進指出,建研所曾做過估算,建築物若以整建、維護的方式進行修繕,其碳排量會比拆除重建大幅減少60%~70%,所以不論從高齡安居、淨零碳排的角度,老屋延壽都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在此部分,建研所也協助國土管理署分別於去年11月28日及12月10日召開「建築物延壽整建維護之挑戰研商會議」蒐集中央及地方實施現況與課題,及辦理「老宅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建立各界共識與蒐集建議;並於3月3日再度邀集營建、衛福、物管等業界及相關部門,就老宅的定義範疇、法規、制度和推動機制等面向提供建言,以利後續方案推動。
 
歸納歷次會議各界針對老宅延壽所提問題主要有五點:
  1. 整建維護相關行政作業程序繁複費時,且部分項目(如外牆整修)須取得建物、土地全部同意書,門檻過高,降低民眾申請意願。
  2. 涉及違建拆除或電梯經費分擔爭議,且多無公寓大廈管理組織,住戶意願整合不易。
  3. 銀行不提供對法人資格的管委會貸款,僅提供個人貸款,造成資金籌措困難。
  4. 前期雖有輔導團提供相關專業諮詢規劃等庶務,但後續涉及規費支出需住戶先自行籌措經費,以致無法成案。
  5. 整建維護案件量體較小,難以尋覓規劃、施工廠商協助。
因此,行政程序簡化、資金挹注及結合民間專業團體的投入等,都將成為計畫欲成功推行的要素。
 
公私協力、軟硬整合,加速低碳轉型
王榮進強調,邁向「2050淨零排放」是條漫長的道路,除了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推動,過程中也將不斷進行滾動式檢討,利用新技術、新思維解決各項困難與阻礙。而淨零建築的推動,也需要結合不同部會資源和產官學研力量,公私協力才能擴大影響層面、加速達成每個階段性目標。
 
現階段,建研所已爭取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建築能效標示、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納入「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中,做為上市櫃公司ESG報告的重要素材之一。有好的ESG評比,不僅有利於企業形象,也有助於銀行貸款/優惠利率的取得。有了這項誘因,企業主更願意選擇低碳建築,形成正向循環。另外,建研所也與公共工程委員會合作,將預定於今年7月底前完成的「建築工程全生命週期減碳作業指引」(草案)中納入建築能效標示及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並將依建築類型採「先大後小」方式自2027年7月1日至2023年底分階段實施,希望藉由公部門帶頭做起,民間跟進參與方式逐步推展。
 
此外,除了建築硬體的能效提升和低碳(低蘊含碳)之外,國人也需要在生活模式及使用行為上,力求節能減碳,才能加速低碳轉型、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