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走訪的影像監控廠商裡,幾乎100%在2024年的業績表現都取得良好的成長,主要原因在於自川普1.0時代開啟的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排中效應,台廠(MIT)作為「非紅供應鏈」的市場紅利仍在;其次,台灣內需市場也持續成長中。據了解,雖然民間市場類比轉數位(IP)的速度仍稍顯緩慢,但政府單位所開出的公共工程標案已幾乎全是IP化產品。
而新技術、新產品的更迭換代,往往也代表著用戶端(User)期待的需求可望被滿足,從而形成市場熱點,更進一步引發產業面貌的改變。在談及市場熱門產品和趨勢時,毫不意外,AI(人工智慧)和Cloud(雲端)是異口同聲的兩大技術發展關鍵,客製化、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則是各家廠商都一致努的方向。此外,針對特殊場域(偏遠地區、農業、儲能設備⋯等)開發的產品也愈來愈多元,例如:4G/5G戶外攝影機、熱成像攝影機、防爆/防腐蝕攝影機⋯等。
AI影像監控需求強勁,朝跨領域「生態系」發展
近年來,影像監控系統從前端攝影機到後端整合性平台已無處不見AI技術的蹤跡,針對工廠、交通、建築工地、商場⋯等不同行業(垂直市場)的智慧安防解決方案,也從專案式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逐漸「落地」於商業市場,且需求愈來愈強勁。而從移動偵測(Motion Detection)、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到目前熱到發燙的生成式AI(Gen AI),客戶端對AI影像辨識的精準度,以及監控影像結合AI後能解決哪些痛點的期待也變高,對監控廠商們在技術和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上也有了更大的挑戰。
AI加強「預警」辨識能力,應用場域持續開拓
事實上,在AI晶片效能提升和廠商們的努力下,目前監控設備無論在影像分類、影像追蹤、物件偵測、姿態辨識等技術上皆已愈臻成熟,包括人臉、車牌、安全帽、火焰/煙霧,以及人員跌倒、行動軌跡等。除了加強影像的清晰度以利於辨識,也已有許多廠商將攝影機結合熱成像、雷達感應模組,並搭配音訊模組/設備,提升對監控環境(如溫度、聲音等)的感知能力,擴展AI「事前預警」的範圍及能力。而在場域的應用上,也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製造(工廠)、交通(科技執法、軌道安全)、城市治安/防災⋯等,逐漸開拓出更多不同的應用,如:環境保護、動物保育、農林漁牧、甚至金融防詐等。
「客製化」程度高,促使產業合作型態改變
然而,即便是針對某一特定類型場域所提出的AI安全解決方案,也不可能完全套用在同類型的不同場所。例如,為建築工地安全所開發的解決方案,在A工地可以很好地辨識工人是否穿戴安全帽、反光背心、安全帶,以及偵測工人是否有違反規定的危險舉動;可是一旦挪到B工地時,就經常需要進行AI的調校或重新訓練模組。因此AI影像監控解決方案的「客製化」需求相當高,這樣的需求不僅對原廠本身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形成考驗,也促使原廠主動協同第一線的系統整合商(SI)或工程商夥伴,共同面對客戶聆聽需求、解決客戶痛點。而這樣的轉變,不僅加深團隊合作的默契,也讓安防市場原本的通路型態朝扁平化發展。
另一方面,終端用戶對AI影像分析結合門禁、對講以及各種IoT感測設備的AIoT完整解決方案需求也正在深化,因此監控廠商們也開始以自身為原點,逐漸向外擴展跨領域合作的生態圈(EcoSystem),攜手滿足客戶共通的要求——預防危險事件發生、提升營運效能,因此這些AIoT設備所產生的大數據(Metadata)該如何進一步整合應用,也是一個重點。
釐清客戶需求為要務,讓SI和業主開發自己的AI
雖然終端客戶樂於擁抱AI影像監控解決方案值得欣喜,但不少廠商也同時反映一個問題:業主常會認為AI無所不能,卻又無法提出具體需求。因此,協同SI或工程商夥伴先行了解客戶的需求和預算,並明確告知在該預算前提下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跨出成功合作的第一步。
此外,有鑑於通用型的AI影像監控方案無法滿足不同業主個別差異的需求,市場也出現了另一款解方——監控廠商提供開放的資源和軟/硬體平台,讓有能力的SI或業主去開發自己需要的AI演算模組,再接入專屬平台上運行。
從地端往雲端,VSaaS訂閱服務成趨勢
影像監控設備除了與AI技術深度結合,市場對於Cloud(雲端)智慧影像管理的需求也愈來愈明確——無論是直接上雲,或是透過NVR等橋接上雲的混合式(Hybrid)架構;而由此衍生的「訂閱制」VSaaS(Video Surveillance as a Service)服務,也在歐、美、澳市場廣泛受到企業客戶的青睞。有調研機構指出,2025年監控行業中VSaaS訂閱服務的市場規模預估有17.5億美元,到2030年將達9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接近20%。許多廠商看好此一發展勢頭,也紛紛推出自家VSaaS訂閱方案。
雖然VSaaS訂閱服務具有多項優點,例如:可跨地點、集中式遠端管理;系統可持續更新、擴充,以最新的AI技術驅動更聰明的監控服務;平台具有開放性,可整合更多合作夥伴開發的AI應用場景,實現更多可能性⋯等,但近年來在亞洲(包括台灣)市場的推廣效應仍不明顯。探究其因,主要礙於兩方面:
- 價格:截至目前為止,VSaaS訂閱服務的年費並不便宜,雖然將時間拉長到5年、10年來看,整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要比企業自行建置低得多,但不少企業主仍會因此而卻步。
- 區域差異:與歐、美、澳地區相較,亞洲的人工與物價相對便宜,對於「少人力、易管理」的急迫性不像歐美澳那麼高。
資安意識抬頭,認證已成必然選項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啟序幕以來,連網設備的「資安」議題就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世界各國也陸續對資通訊設備的資安規範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歐盟的CRA(Cyber Resilience Act)、美國的NDAA(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印度的BIS(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等。台灣自然也不落人後,從TAICS(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MAS(行動應用資安聯盟),到經濟部標檢局的CNS 16120、產發署的MIT微笑標章,相關規範也益發完善。雖然從產業標準發展至國家標準的過程中,監控廠商們有些摸不著頭緒、甚或感覺被扒了好幾層皮,但大多仍願投入金錢和時間成本取得相關認證。
而多年來在資安危害相關新聞的洗禮下,市場對安防設備的資安意識也已逐漸抬頭,但如同AI應用一般,資安防護等級的高低也得看預算的多寡。因此,目前民間市場除了前5%的大型企業會對資安認證有所要求外,一般業主在聽到價格差異後通常會選擇忽略。但在標案市場中,資安標準已成必然要求,且在「資安即國安」的政策下,擁有資安認證的MIT廠商和歐美知名大廠在公共工程中也獲得較佳的優勢。
做好準備,迎接未來
對於影像監控市場的未來,絕大多數廠商仍抱持樂觀期許,為2025以後所規劃的藍圖也相當清晰。
晶睿通訊(VIVOTEK)產品長劉禹均表示, 今年適逢公司成立25週年, 對安防品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們推出週年口號「MAKE TOMORROW EASIER, TODAY!」,象徵專注AI與雲端發展,讓安防更簡單、讓客戶享受美好未來。在AI部分,除了將更多AI 解決方案精確落地之外,也會帶入生成式AI的功能以滿足更多市場需求;在雲端部分,持續提供整合AI攝影機、影像分析軟體及VORTEX智慧雲端安防平台的混合雲解決方案。
晶睿通訊(股)公司產品長 劉禹均
利凌企業(LILIN)亞太區業務協理盧顯強調:「市場機會很多,利凌準備好了!」他套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4個C策略:(1)掌握客戶需求(Customer),將AI應用導入標準產品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及使用效益。(2)客戶在意預算(Cost),提供有效方案降低客戶人力與成本支出。(3)協助SI、通路夥伴們提供客製化服務,便利地(Convenience)滿足客戶需求。( 4 ) 與客戶溝通(Communication)了解問題、解決痛點,突顯LILIN方案價值。
利凌企業(股)公司亞太區業務協理 盧顯
昇銳電子(HI SHARP)董事長江添貴認為,影像監控產業前景樂觀,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包括能否保持RD團隊的人力與戰力,並持續投入新產品、新方案的研發;而生產設備的與時俱進,也是製造商持續提升的關鍵。目前昇銳在工地安全、軌道邊坡防護⋯等AI方案上落地最久、也最完整,未來將朝整合前端設備及後端服務平台的AIoT Solution發展,以因應少子化、高齡化、智慧化的社會趨勢與需求。
昇銳電子(股)公司董事長 江添貴
杭特電子(HUNT)協理郭宏達表示,杭特仍將持續深化台灣研發及製造(MIT)的精神,採用國產智慧化晶片來創造產品差異化功能與客製化服務,以提供高附加價值的AI方案。也將發展從Edge端到Cloud端完整的混合式架構,整合AIoT相關技術、發揮加乘效應,帶給客戶全方位的Total Solution。此外,也將加大結合4G/5G、紅外熱成像、防爆/防腐蝕等技術的攝影機於特殊場域開拓的力度,擴大國內外市場規模。
深微科技(Deeplet)業務執行長姚懿芬指出,深微一直致力於研發、創新、整合,才能突破價格戰並獲得客戶的肯定。去(2024)年深微推出一系列全頻道ONVIF Output的DVR/NVR,也完成了IP Camera系列產品線。因與松下電材集團整合的關係,未來深微會用國產智慧晶片做更多監控以外,需要結合Video、Data等相關功能的產品,進而整合進集團的IoT平台,讓智慧建築等場域擁有更多元、結合影像與數據的應用。安防智高點,期待異業合作Design-in新商機。
深微科技(股)公司業務執行長 姚懿芬
立承系統科技(3S)產品管理部資深經理張峰豪表示,立承近幾年致力去中國化、堅持台灣製造,並取得ISO/IEC 27001資安管理全系統認證,不僅進入無人機國家隊供應鏈,更通過美國聯邦總務署採購供應目錄(GSA Schedule)申請,成為美國政府機構的合格供應商。未來,立承會持續將AI影像分析、熱成像等核心技術進一步昇華,針對不同類型與規模的客戶設計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讓客戶有更多的選擇。
立承系統科技(股)公司產品管理部資深經理 張峰豪
安迅士網絡通訊公司(Axis Communications)北亞區總監張佩瑀也對未來的規劃提出三大亮點:(1) Axis自主開發的深度學習晶片已推出最新一代ARTPEC 9,不僅強化AI分析能力,還能減少超過50%的頻寬與儲存需求,更多內建該晶片的AI攝影機也將陸續上市。(2)混合雲解決方案,讓客戶能彈性搭配本地與雲端,依IT需求配置。(3)資安合規:Axis力求產品符合本地法規,目前多數攝影機已獲BSMI認證,部分亦取得CNS16120認證。
安迅士網絡通訊公司(Axis Communications)
北亞區總監 張佩瑀
Network Optix (Nx)亞太區協理溫有田表示,Nx在一年半前已從VMS(Video Manager System)原廠轉型為EVOS(Enterprise Video Operating System)公司,希望能成為最佳影像應用平台。因此,Nx在做的事情是:無論你用什麼工具練訓出來的AI模型,只要轉成ONNX格式,就能在Nx的AI Manager平台上運行——用Intel訓練的AI,可以在NVIDIA上使用,反之亦然。「我們不僅打破這些隔閡,也鼓勵SI除了使用AI Manager內建的AI外,還能訓練客戶所需要的AI模型,提升自己的加值能力。」
Network Optix(Nx)亞太區協理 溫有田
我們相信,在監控廠商們充滿信心、有勇有謀的情況下,未來必將於國內外市場上開創新局、大有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