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積極邁向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的宏偉目標,電動車(EV)的普及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而作為其核心的鋰電池技術,儘管帶來了環保效益,卻也對停車空間的消防安全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鋰電池一旦起火,其獨特的深層性質不僅會釋放大量有害氣體,更存在再復燃的潛在危險,對所有類型的滅火系統構成嚴峻考驗。
為了應對這關鍵議題,
一場聚焦於電動車停車空間防火系統及火災應變新技術的研討會,已於2025年08月22日在臺北創新實驗室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12號2樓)盛大舉行。本次研討會以「低壓細水霧系統×熱像儀技術×移動式細水霧設備」作為防災新解方,致力於提升儲能系統與電動車的消防安全防護層級。整個活動吸引超過170位以上廣泛專業人士到場參與,包含政府單位(交通、醫療、科技園區、工業區管理局)、內湖科學園區各公司、物業管理、保全業者、商辦大樓管委會、建設公司、工程顧問公司、停車場公司/停車管理業者、電動車車廠、醫療院所、建築師、機電技師等。在淨零碳排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確保電動車基礎設施的消防安全,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場研討會不僅是一次新技術的發布,更是一次對未來電動車安全藍圖的深刻勾勒,無疑將為台灣乃至全球的電動車停車空間防火安全,提供寶貴的洞見與實用的解方,為應對能源轉型帶來的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次研討會邀請重量級貴賓包括: 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 劉瑞麟 處長分享「臺北市公有停車場提升充電系統安全及智慧管理」的經驗、台灣細水霧學會 黃鴻勛 理事長深入闡述「創新低壓細水霧滅火系統於電動車&充電樁之防護對策」、中臺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徐一量 副教授則探討「地下停車空間電動車火災應變策略」。此外,研討會特別規劃「實地案例導覽<大港墘公園地下停車場>」,由正好停股份有限公司籌辦,讓與會者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
第一場演講聚焦智慧管理與安全前瞻:臺北市公有停車場的電動車充電系統進化藍圖
在研討會的開幕環節,首場演講由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 劉瑞麟 處長帶來題目為「臺北市公有停車場提升充電系統安全及智慧管理」的深度分享。劉處長首先闡明,面對全球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的趨勢,電動車數量快速增長,使得公共充電設施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在地下停車場,這對防火與救災策略構成了全新的挑戰。他強調,鋰電池一旦起火,不僅釋放大量有害氣體,更存在再復燃的風險,為消防救援帶來極大考驗,因此臺北市政府積極配合國家政策,推動停車場充電設施的建置與安全管理。
劉處長進一步介紹了臺北市在電動車充電設施推動上的政策目標與分工。臺北市響應2050淨零目標,將充電設施規劃視為交通電動化轉型的核心策略。依據國家政策,目標在2030年使所有公共停車場達到充電樁的基本要求。目前,臺北市的公有停車場充電樁設置目標為2% (截至今年9月13日所有停車場需達1%)。為此,臺北市政府明確了跨局處分工:產業發展局負責推動社區型與營業用充電設施(含快充)的規範與管理,而停管處則主要配合交通部政策,負責公有停車場以停車為主、充電為輔的設施,並在充電計費上與產業發展局協調。劉處長也坦言,實際的電動車成長速度與中央預期有落差,因此如何提供足夠誘因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是政策發展的關鍵。他期許到2030年,臺北市的公有停車場充電裝能達到3000支的目標,超越原先預設的5%。
在安全法規與應變策略方面,劉處長指出,交通部已訂定充電格位設置管理辦法,而內政部更於今年頒布了建築物內公共停車空間預設充電站的「安全管理指引」,對建築商和結構設計產生深遠影響。該指引特別關注室內充電的安全性,並參考了韓國2021年電動車火災案例,要求新建物預留充電裝的相關安全設施。因此,臺北市政府在法規面要求充電設施須符合國家標準,並由電機技師或合法廠商施工,電表及用電迴路需獨立。針對停車場,強制要求加強監控設備,管理電力分配,並記錄溫度、電力動態等資料。最核心的消防安全措施包括:每個充電站點及車位都必須設置滅火器,且針對電動車火災需配備專用的細水霧或強化液滅火器,並要求自動調整設備與快速接頭。此外,溫度、煙霧偵測器及熱像儀監控也被列為關鍵要求,以期在第一時間感測異常並阻止火勢蔓延至其他車輛。
除了法規層面的強化,臺北市也致力於智慧化管理與服務。這包括利用車牌辨識系統來識別電動車,確保充電位專用,並推動智慧支付系統,讓駕駛能便捷支付充電費用。為提升使用者體驗,臺北市在停車場APP中提供即時充電位資訊,讓駕駛輕鬆掌握充電位置及收費方式。在火災應變方面,臺北市已於34處公有停車場設置熱像儀,用於監控充電位附近的溫度變化,一旦偵測到異常,可透過中控中心遠端執行斷電,並立即通報管理單位與消防局。此外,21處停車場配備了細水霧設備,可與熱像儀搭配,提供更即時的初期滅火能力。劉處長強調,這些措施的最終目標是在意外發生時,能有效減災並保障停車場安全,讓臺北市在電動車時代的發展中,兼顧便利與安心。
實地案例導覽:大港墘公園地下停車場—正好停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防災機制演練
本次研討會的實地案例導覽環節,由正好停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港墘公園地下停車場,向與會者展示其獨特的「電動車防災機制演練」。這場演練旨在具體呈現當電動車發生異常升溫甚至起火時,停車場應變的標準作業流程與所採用的創新科技。
演練首先進入第一階段:異常偵測與初期應變。現場模擬電動車底盤電池溫度異常升溫的情形,透過設置於電動車旁的烤箱進行模擬。正好停公司的熱檢偵測系統在此階段發揮關鍵作用,一旦偵測到溫度超過60度攝氏,便會立即發出警示音。同時,這套智慧系統會自動將警示訊息即時推播至LINE群組,確保現場服務人員、總公司中控中心及現場主管的手機都能同步收到通知,以便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置。當警報響起後,現場同仁會立即前往異常車位查勘狀況。
此階段的一個重要亮點是正好停公司採用的中央斷電系統。傳統做法下,服務人員需要逐一到停車位手動關閉充電樁電源,耗時且效率低。但透過正好停的中央斷電系統,服務人員只需在服務台內一鍵按下,便能同時自動關閉所有正在充電的電動車電源。演練中,充電樁上原本的綠色燈號在按下斷電鍵後即熄滅,驗證了這套系統的即時性與效率。完成斷電後,現場人員便會立即啟動下一步驟,聯繫公司內部自衛防護隊前來支援。
演練進入第二階段:火災模擬與專業消防介入。當公司內部人員或外部消防隊員抵達現場時,正好停的同仁會詳細說明問題發生地點與相關資訊,協助消防隊員迅速抵達並展開救援。接著,現場以一個覆蓋在電動車位上的油盤進行實際點火,模擬電動車電池的實際燃燒情況。
在火勢模擬環節後,演練展示了針對電動車火災的專用防護措施—電動車專用防火毯。正好停公司建議,這款防火毯應由專業消防人員配戴專業裝備後進行覆蓋與使用。這款防火毯的特性包括:
•採用特殊的二氧化矽纖維製成。
•可承受高達1600度攝氏的耐高溫。
•尺寸長達8公尺、寬6公尺,足以覆蓋大多數電動車。
•重量約40公斤,需要專業人員操作。
防火毯覆蓋後,應盡量使其與地面貼合,其主要功能是控制火勢蔓延、抑制延燒,並避免有毒物質持續擴散。即使在防火毯覆蓋後,正好停公司的熱檢偵測系統仍會持續監控車輛內部的溫度變化,以確保火勢受到控制,沒有持續燃燒或再復燃的風險。
本次在大港墘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實地演練,充分展示了正好停股份有限公司在電動車火災應變機制上的前瞻性與實用性,從初期預警、智慧化斷電到專業消防設備的應用,提供了一套綜合性的安全防護策略。
第二場演講深度解析:創新低壓細水霧系統,電動車防火對策的關鍵解答
研討會第二場的焦點,由台灣細水霧學會 黃鴻勛 理事長帶來「創新低壓細水霧滅火系統於電動車&充電樁之防護對策」的精彩演講。黃理事長開宗明義指出,電動車火災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它雖屬ABC類火災,卻因電池本身自帶能量,難以用傳統方式撲滅,並存在再復燃的高度風險。他歸納出電動車火災的四大危害:毒氣釋放量高(燃油車80倍)、高溫、再復燃特性(需監測24小時)以及長時間燃燒(4-7小時),這使得所需的滅火水量遠超傳統火災。此外,電動車火災主要有兩種形式:噴射定向火焰(可噴射達2.5米)和熱失控爆炸,其中80起的電動車火災案例發生在充電中。
面對這些嚴峻挑戰,黃理事長強力推薦低壓細水霧系統作為電動車防火的最佳解方。他解釋,傳統滅火系統如泡沫不適用於電動車火災,因為鋰電池會自生氧氣,無法被泡沫窒息撲滅。相較之下,細水霧系統藉由其卓越的冷卻降溫能力,能有效控制火勢蔓延,並透過其細小的水滴產生強大的洗滌效果,大幅吸附鋰電池火災產生的毒性氣體和濃煙,顯著降低消防人員的救援風險,甚至可將煙霧濃度降低七成。
黃理事長引述多項國際研究與規範,證明細水霧的有效性。例如,丹麥DBI於2021年啟動的「ELBAS」專案實驗證實,細水霧系統在電動車起火後啟動,可將高達800-900度的電池溫度在150秒內降至140度,達到安全可進入的狀態,且細水霧不必直接噴射底盤,間接冷卻即可發揮作用。他指出,瑞典國家研究院也將灑水系統(60分)與細水霧系統(60分以上)列為局限電動車火災、防止延燒的基本配備。
在系統設計與應用上,黃理事長提出具體建議。針對集中充電的公有停車場,建議採用開放式噴頭的細水霧系統,並搭配火焰探測器啟動,因其穩定且具消防基金會認可。而分散式充電點(如住宅),則可考慮使用快速反應的閉鎖式(玻璃球)噴頭。他強調,應選用符合NFPA 750標準並通過FM5560認證的細水霧產品。為確保水資源供應無虞,建議細水霧系統直接連接自來水管線,以應對長達數小時的火災撲滅需求。
黃理事長進一步分析細水霧的優勢與挑戰。優點包括:對人員與環境友善、災後復原快速、管徑小、可全不鏽鋼材質延長使用壽命,且能適應未來多種電池技術。而其主要缺點則是初期建置成本較高。他同時指出,目前國內對於細水霧的相關法規仍待完善,審查時間較長。儘管如此,新莊運動公園(新莊體育園區)停車場已率先導入細水霧與熱像儀系統,為全國樹立了公有停車場電動車防火安全的創新典範。黃理事長最終強調,細水霧的目標並非完全撲滅電動車火災,而是控制火勢成長、抑制延燒,並為消防隊創造安全的滅火空間,這是目前最全面且有效的防護對策。
第三場演講洞察:地下停車空間電動車火災應變策略,挑戰與前瞻思維
研討會的壓軸演講,由中臺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徐一量 副教授,帶來了題為「地下停車空間電動車火災應變策略」的深度剖析。徐副教授指出,目前針對電動車火災的應變策略,無論是在制度、規範或法規上都尚未完善,且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宣稱是100%安全。他強調,消防安全不應被過度複雜化,而是應回歸基本,理解鋰電池的燃燒特性,並思考如何透過良好的設計與規劃,來提升整體安全性。他更拋出問題,質疑地下一層的電動車與地下七層的電動車,是否能用相同的系統來防護。
徐副教授強調兩大核心概念:首先,鋰電池火災目前無法被完全「撲滅」,消防系統只能盡力控制與抑制。其次,無論是哪個廠牌的電池或何種生產商,都有可能起火,因此不應有「我的車是Tesla或經過UL認證就不會起火」的迷思,否則將導致安全設計的失敗。他進一步解釋,鋰電池火災的危險性不僅限於電動汽車,包括電動自行車、滑板車,甚至是油電混合車(Hybrid)的電池,都存在起火風險。特別是地下停車空間,存在大量不同類型車輛與電池,因此防護策略必須全面考量。徐副教授個人更不建議電動巴士停放在地下或室內空間,因為其火載量龐大且難以撲滅。
在應變策略上,徐副教授最為強調的是排煙系統的重要性。他指出,臺灣法規目前並未強制地下停車場設置排煙系統,但面對電動車火災產生的大量煙霧與毒氣(包括氫氣等可燃氣體,氫氣在熱失控時可佔20-25%),現有的通風系統根本無法取代排煙功能。在密閉空間中,這些氣體累積到一定濃度就會導致爆炸。他強烈建議,臺灣法規應強制電動車停車區域設置排煙系統,以利消防隊進入救援。此外,區域化(Compartmentation)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應將電動車停車區域進行防火區劃,以防止火勢蔓延。
針對滅火系統的選擇,徐副教授認為關鍵在於「水量」。他解釋,鋰電池火災的「熱失控」特性,只要溫度達到不穩定點(如三元鋰電池為140°C),即便只是一顆電池起火,其高溫(三元鋰可達900°C)也會迅速導致鄰近電池連鎖反應,這解釋了為何電動車火災難以撲滅且燃燒時間長。因此,任何滅火方式的目標都應是盡量把溫度降下來。雖然目前沒有任何方法能瞬間將電池溫度降至安全值以下,但細水霧系統在冷卻降溫和吸附毒性氣體與濃煙方面表現良好。他以實驗說明,即使電池泡水,若水量不足,仍可能持續燃燒或產生大量氣體。他進一步指出,傳統泡沫滅火系統對鋰電池自帶氧氣的火災效果不佳,但若能與細水霧等具有降溫功能的系統結合,針對塑膠或周邊易燃物,則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徐副教授同時提醒,電動車火災後的廢水處理也是一大挑戰,因為這些廢水含有大量有毒物質。他也提到,電動車火災後的車輛,即使火勢暫歇,在拖吊過程中因震動仍有極高的再復燃機率。最後,徐副教授再次強調,在電動車時代,除了法規層面的改善,廠商在設計面也面臨諸多困難。他呼籲應從環境、人流避難、區域化防火等多元角度思考,尤其應審慎評估將電動車停車位設於避難動線或出口處,因長時間燃燒恐阻礙避難。他期許這次研討會能激發更多對電動車防火安全的深層思考與討論。
研討成果總結:電動車防火安全的挑戰、策略與未來展望
本次研討會明確指出,鋰電池火災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它具備高毒性氣體釋放(高於燃油車80倍)、高溫、再復燃特性、長時間燃燒等危害,且80%的火災案例發生在充電中。面對這些特性,傳統滅火方式,如泡沫,效果有限。面對電動車火災的獨特性,沒有單一的萬靈丹。
一套整合性的多層次防護策略至關重要,應涵蓋:
•政策法規的持續完善,以強制性的標準引導安全設施的建置。
•先進技術的導入,如低壓細水霧系統、熱像儀與火焰探測器等,實現早期預警與主動抑制。
•基礎設施的優化,特別是地下空間排煙系統與防火區劃,以降低火災風險並確保救援動線。
•應變機制的標準化與智慧化,包括中央斷電、專業消防介入與災後處理。
最終目標並非完全撲滅電動車火災,而是有效控制火勢蔓延、抑制危害擴大,並為消防人員創造安全的救援環境。這需要政府、學術界、產業和物業管理等各方持續合作,共同推動創新與法規的進步,才能有效應對電動車時代的消防安全挑戰。
研討會的舉辦不僅是知識分享,更是對產業的一次警鐘:災害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透過跨域合作與技術整合,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創造可控且可預測的安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