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風驟雨到高溫酷熱,極端氣候已經不再輪流來訪,而是同時叩門。環境部啟動的「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原本被視為應對酷熱的行動平台,如今看來也許是整合多種氣候挑戰的起點。其中,最具關鍵的是「臺灣防災產業協會」,作為抗高溫聯盟的祕書處,協會扮演串連產官學研的紐帶,以公私協力的方式打造出抗高溫產業生態系,與全民共同因應未來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
近年來,台灣天氣的節奏像被扭曲的樂曲――一邊是中南部的豪雨洪災,水淹街巷、農損慘重;另一邊則是持續拉長、動輒破紀錄的高溫天數,將都市變成巨型烤箱。這兩股力量雖然一濕一熱,卻有共同的背景:全球暖化帶來的大氣失衡。
高溫:夏天變得更長、更兇猛
根據國科會TCCIP的研究報告,清楚揭示百年來的變化:相較於全球升溫1.07°C,臺灣的年均溫已上升1.6°C,且近三、五十年來升溫速度還在加快,都市熱島效應持續擴大。若碳排放沒有顯著下降,夏天長度將逼近七個月,36°C 以上的高溫日可能增加為75 天。
熱浪的威脅不單是體感上的「不舒服」,它與中暑、心血管疾病、勞動安全、甚至能源負荷都有直接關聯。尤其是獨居長者、高溫環境工作者(建築工地、園藝造景、室內裝修、柏油鋪設或鍋爐冶煉等行業)、體溫調節較差的病人或慢性病患者,甚至是運動員,都是第一線的受害群體。為此,協會自2019年起逐年倡議「熱島退燒」、「臺灣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以及「終止高溫熱傷害」等議題,佐以「防災商品專區」搭配季節做宣傳推廣,希望透過民間串連的力量讓更多領域的「關係者」重視高溫帶來的影響,進而採取行動做出改變。
這正是「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要解的題:建立跨部會高溫監測與預警系統,推出全台涼適地圖,並鼓勵企業、社區與民間團體一起設計抗熱解方。
洪水:短延時強降雨的防線
與酷熱平行發生的,是中南部的強降雨與淹水災情。中颱丹娜絲襲台帶來強風驟雨及高浪,對各地區的農林漁牧、交通、維生設施造成極大災損。特別是其引進的西南氣流自7月28日開始為中南部地區帶來強降雨,短短八小內嘉義縣太保市累積降雨量達 442.5 毫米,居全國之冠;高雄市茂林區自7月28日到8月4日止累積雨量更達到2786毫米,幾乎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程度。此次丹娜絲颱風共造成全台近100萬戶停電、將近3,500支電桿傾倒斷裂,約有7萬3,487戶受到衝擊而停水,特別是人口老化的農漁村影響最劇。
現行的防洪標準多以過去降雨量統計為依據作設計,偏偏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超乎預期的降雨常常三到五年就出現一次,我們必須認知,以往的標準已不敷使用,末端排水、滯洪池與臨時抽水設備亟需升級與普遍建置,而這也是防災產業協會的強項,擅長統合跨領域的企業協作。
熱與水:應對策略不該各自為政
強風催毀電力系統,導致需要幫浦進氣的魚塭業者到處搶購發電機,損失異常慘重;而雨停後的燠熱悶濕與屋頂破漏後的蚊蟲滋擾,讓災後生活難以忍受。更棘手的是,數以萬噸計的致癌石棉瓦材及大型廢棄物,需要更安全細密的處置方式和仰賴大型機具清運,而這正是高齡化農漁村目前最缺乏的選項。
雖然高溫與洪泛是兩種不同型態的氣候衝擊,但它們在基層社區、基礎建設與公共健康的應對上,其實有共通之處:
1.資料預警可整合:
未來高溫警報或豪雨預警,可以透過民生公共物聯網或氣象樂活這類的數據平台或APP,對居民發出多重風險提醒。特別是高溫,環境部建置「抗高溫涼適地圖 Cool Map」(
https://gov.tw/YnF),提供民眾快速查詢。目前雙北及台南都已建置完成,共彙整1,700多處涼適點,民眾可即時查詢涼適點,就近避暑降溫。
2.公共設施可雙用:
避難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在水災時可作為安置點,在避暑時可作為酷涼點,搭配防災物資的儲備設置,可強化村里長的調度能效。亦可沿用原有的社區組織與資源,透過社區營造、地方創生、農村再生等計畫,與創價學會、慈濟、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等民間團體共同協力,讓自助互助的觀念落實,把居民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採取行動者。
3.基礎建設可兼顧:
增加透水鋪面、綠化遮蔭和滯洪設施,不僅降低熱島效應,也有助減緩暴雨逕流,增加城市的韌性能力。
若將「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的協作機制,擴大到涵蓋洪水等其他極端氣候,台灣的防災網絡將更密實。
產業與公民力量的加入
「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啟動後,由協會執行策劃,針對北中南不同產業聚落與民眾屬性,分別舉辦三場不同主題的「抗高溫對策展」,分別是:都市熱島、農漁工產業暨職人、環境教育及氣候變遷。電商與實體通路不僅加強「抗高溫專區」的行銷推廣,民間廠商也紛紛推出空調及水冷服、涼感寢具和衣飾、工地設備結合熱傷害預警服務、移動式降溫設備等產品,逐步形成「抗熱經濟學」。美商酷澎(Coupang)更在台灣物流中心率先啟用「酷涼專區」,以國際級環境安全衛生標準打造清涼舒適的職場空間,展現企業對員工福祉的高度重視。這些創新與產業間的合縱連橫,正好顯現臺灣民間產業的勃勃生機,未來若能與社區自主防災計畫連結,更能提升整體韌性。
同時,公民參與是另一條關鍵路線。風災過後,中南部許多社區自行組織排水清淤、餐食分送、資源共享與重建協做。若未來在高溫期,也能以類似方式動員社區巡查獨居長者、分送抗熱降溫物資,將大幅減少熱傷害造成的影響。
別遺漏的防線:寵物與弱勢族群
極端氣候不只影響人類,寵物與都市野生動物同樣承受威脅。酷熱時,寵物中暑的速度往往比人更快,且牠們無法自行尋找降溫環境。因此,在抗高溫的公共設施與企業行動中,「寵物友善避暑點」是不可忽略的一環。許多獸醫師呼籲,未來公共涼適地圖應標註可攜帶寵物的涼適點,並於公園設計飲水、淋洗散熱及遮蔭等降溫設施,避免牠們在炎熱街道暴露過久。洪災時,安置中心的動物收容與糧食供應,也必須納入考量。
防災韌性必須一次解兩道題
酷熱與洪水的同時發生,意味著台灣的氣候挑戰已經從「單題考」變成「複合題」。這也彰顯未來的調適政策必須跨領域、跨情境地整合。「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已提供了協作的雛形,下一步,或許是將洪水、乾旱、空汙等其他極端事件納入考量,讓更多的資料資源與應急機制互為流通,做最有效的管理。
真正的氣候韌性,不是針對單一災害優化,而是讓整個社會能在任何極端情境下,迅速轉換應對模式。這不只是工程問題,更是制度、文化與全民參與的長期功課。
產業與公民力量的加入,讓抗高溫對策加速落實;若能與社區自主防災計畫連結,更能提升整體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