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防救災領域 安防科技應用無界限

跨入防救災領域 安防科技應用無界限
在二月下旬,一場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NCDR)舉辦的105年成果發表會,內容格外引人關切。發表會主要在談科技進入防救災的相關研究,內容涵蓋災害環境特性分析、災害事件簿建置、活動斷層引發大規模地震衝擊情境分析、極端氣候之災害衝擊調適、地區災害管理機制之研究與應用、提升都會區防洪預警技術與支援災害應變作業、海岸災害預警技術開發等,希望將先進的科技完整應用於災害防救領域,達到科技防災的目的。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處於智慧化與物聯網來臨的時代,運用各種不同領域的技術並導入防災領域,促其形成「智慧防災4.0」,這些改變都是現在進行式,而且仍在不斷進化中。
 
科技無邊界、應用無領域
 
事實上,「科技無邊界,應用無領域」,只要轉個彎、換個角度,即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眾多應用科技準備切入防災領域的同時,安防科技是否也有機會共襄盛舉?在NCDR成果發表會上,提到在氣候變遷下的颱風、暴雨、洪水、土石流、地震、等天然災害的預告、預報、預警、預防等災前準備/整備工作,到災害發生時的搶救、救護、避難、應變指揮到災後復原,這些其實都為安防科技提供了切入防災應用的著力點。例如採用影像監控系統作為自然場域的前端觀察員,無疑是最好的災害防救工具之一,如再配合防救災專屬平台,對於災害防救效率的提升應是指日可待。
 
科技防災領域將有機會產業化
 
本刊統計2016年政府在招決標案件中,水利工程由2015年的7千6百多萬暴升至2016年的5億1千8百萬之多,成長率高達575%名列第一。據了解,主要是做為水利防災監測之用,將監控技術應用於水災、防洪、水情等災害監測及應變措施系統,因此等到2016年相關科技技術成熟後,才大幅建置相關的水利監控系統。
 
這不過是政府眾多單位的其中一個部門需求,其他研究機構像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組織所屬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等,未來是否也會採用安防科技踏入共同研究領域,基於物聯網「科技無邊界、應用無領域」帶來的改變來看,機會相當高。另外,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資通所對於防救災導入科技方面,也擁有長期應用於國防軍事的豐富經驗。藉由國家級頂尖科技人才,結合民間企業實務運作的經驗,除了可彌補民間防救災及安防科技人才不足的弱點,在技轉的同時逐步拉高企業的技術層次,等同政府間接支援民間企業技術升級,進而提升了整體安防、災防的科技價值。
 
如果能將研發成果再對接民間企業技術,或以技術移轉的方式與產業共同進行二次研發,從產研/產學展開合作,科技防災將有機會朝產業化發展,甚至更進一步達到規模化。
 
跨領域應用 安防新出路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安防領域,所謂機器視覺提供高度智慧化、實現工業4.0;車聯網以安全為前提的智慧運輸或自動駕駛系統,都已經實現於應用場域,而且產值還在不斷擴大中。據MarketsandMarkets調查,2016到2022年間,車聯網市場將由510萬單位成長至3,770萬組。
 
再往農漁業來看,在農業技術應用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相關安防科技亦可朝向智慧農業,如畜牧業監測、養殖漁業監測、室內溫室植物工廠監測、超大面積農場監測、海洋捕魚魚群監測等場域,都將是安防市場再延伸的機會。據MarketsandMarkets資料顯示,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到2022年預估可達112億美元。
 
拜物聯智慧化科技所賜,對於環境監測運用安防科技現有的技術與研發能力,將監控用攝影機附加環境品質監測功能,跨入環保領域,成為環境品質監測之器具,若以此估算所有戶外監控設備,如道路/鄰里監控、海洋、大地、山坡、廠區、水壩、橋樑等,市場規模將不可限量。
 
結論
 
台灣是個天然災害不斷的地區,擁有千捶百鍊的豐富防救災經驗。如果能把這些經驗結合台灣ICT資通訊科技領先全球的優勢,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安防災防系統產品絕非難事,這也是台灣獨有的特色強項,絕非中國可以輕易抄襲、超越。
 
畢竟在物聯網時代,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跨領域結盟、企業併購、技術移轉、整合及產業重組等名詞都不是新鮮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當安防產業獲得嶄新的正能量之後,相信將從製造產業的屬性脫胎換骨,轉型成為應用型產業、服務型產業。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