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零售:6大瓶頸待突破 合作結盟創商機

智慧零售:6大瓶頸待突破 合作結盟創商機
任何新科技導入商業場域應用都需要長時間的蘊釀,以已是零售業開店標準配備的POS(Point of Sales)系統、商品條碼(Bar Code)為例,也是經過數十年推廣才慢慢普及。一般觀察,目前業主對「智慧零售」相關新技術/產品/應用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興趣及接受度,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說服業主花這筆錢?而這就要回到商業本質──要嘛開源、要嘛節流。

工研院智慧通路物流部專案經理蕭衛鴻指出,就供給面來說,近年來我國積極發展各種應用於實體門店、網路門店/平台,以及線上線下/網實整合的相關的解決方案,例如:M-POS、門店人流分析、網路輿情分析、AR / VR互動行銷、門店能源/空氣品質管理、停車服務、客服/服務型機器人、自助結帳機、O2O/LBS行銷導購、智取站、資訊/安全管理、行動支付等。由此可見,台灣本土「智慧零售」軟硬體實力不容小覷。

6大瓶頸待突破

然而就需求面來說,由於台灣仍以中小型規模企業為主,多數零售業者面臨缺乏人力、資金與科技研發及應用能量,短時間內難以大量導入智慧科技。且在沒有科技應用輔助下,企業與消費者、企業內部與企業間資訊將難以透通整合,致使企業升級轉型、市場應變能力緩慢。另一方面,市面上就算有再多提供消費者使用的智慧零售服務,要消費者對新服務有意願使用或持續使用,除了要具備有用與易用的特性之外,信任與習慣亦是需要突破的瓶頸點。

普遍來看,雖然目前各式各樣的「智慧零售」設備、方案選擇不虞匱乏,但大多數零售業者仍不太「有感」,而且一談到需投入的資金時也往往卻步。業內人士大概都算得出來,建造一家Amazon Go需要多少資金?所以它只是概念店,不以營利為目的。今年初台灣便利超商兩家龍頭也同時推出了7-ELEVEN「X-STORE」、全家「科技概念店」,在成本與效益尚未達到預期之前,同樣的場景尚無法複製到每家店面。現實是,若無法形成經濟規模,「智慧零售」仍可能懸在半空中無法落地、普及。而要如何降低成本、加速形成市場經濟規模?解題的「球」可能又回到上游技術和設備供應商的手中了。

掌握自身優勢+合作結盟 共創市場前景

雖然台灣在邁向「智慧零售」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明顯感受到零售業者已愈來愈關注,相關產業廠商也積極投入,市場氛圍是方向一致、有熱度且充滿希望的。以電商巨擘紛紛從線上往線下整併的態勢來看,在這波「智慧零售」浪潮中台灣零售業的機會點可能在實體通路商店上。因為無論是連鎖超商、量販店、百貨公司…等都有屬於該領域的專業知識(DomainKnow-how),而科技唯有跟Know-how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而在新的應用時代裡,設備/方案提供商必須和業主真正站在一線,業主要能提出「對的問題」、供應商要有整合能力,提出「對的方案」解決業主問題。

此外,在IoT時代無論是零售業者或產業廠商都已不適合再單打獨鬥,唯有優缺互補或強強聯手的結盟/合作,才能迅速普及市場、遍地開花。以業主端為例,已有第一銀行投資騰雲,發放信貸時直接把騰雲POS機推出;凱基銀行與iCHEF資廚的POS系統合作。而以產業廠商來看,在人臉辨識這塊也有亞太電信與鴻海攜手、精誠與商湯並肩的合作案例。

對原安控領域廠商來說,不太可能一夕之間就變成IoT廠商,都是由自己核心的本業逐漸轉變,由產品延伸系統、由系統再跨到IoT、雲端、AI,落到場域應用部分其實都是共通的。如何善用自己本身對原安控通路、終端客戶長期經營的Domain Know-how,並聰明地從政府相關政策中取得資源(註1)、從ICT領域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創科技業者尋找合作夥伴,相信必能撞擊出不同火花,激盪出更好的零售業應用解決方案,不僅終端業者直接受惠,產業亦將更加興盛。

※註1:
政府近年來對於推動「智慧零售」相關政策不遺餘力,例如:經濟部商業司的「亞洲‧矽谷智慧商業服務應用推動計畫」,該計畫係針對零售業及相關之支援性商業服務業(例如:倉儲/運輸等物流業、軟硬體建置等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等)領域,以消費者為核心,協助業者運用各項創新智慧科技,發展智慧加值應用及整合型服務,推動智慧營運決策及商業加值服務,期以全通路思維打造優質消費體驗環境,進而帶動國內消費動能成長。

(本文摘錄自a&s TAIWAN《安全&自動化雜誌》2018年6月號)
分享文章:
 

a&s全球安防科技網於每周/月,分別提供訂戶有關AIoT安全、防火防災最新資訊,包括:技術趨勢、產業動態、產品訊息、解決方案、行業應用、網路安全…等,讓您一手掌握機先、處處無往不利。

  • 智慧安全焦點報(週)
  • 建築與居住空間焦點報(月)
  • 智慧運輸焦點報(月)
  • 智慧防火防災趨勢報(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