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台北國際智慧物聯建築與居住環境應用展(Smart Building 2024)期間(4/24-26),主辦單位也同時舉辦「2024新世代建築與生活創新應用論壇」,並於4/24的「節能、低碳、健康、安全打造淨零永續建築」研討會中,舉辦「專家焦點對談——淨零健康建築打造台灣永續居住環境」,本文特摘錄精華內容,以饗讀者。
(圖片右起依序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 陳振誠,社團法人台灣建築調適協會常務監事 王獻堂,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曾光宗,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理事長 邵文政,台灣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秘書長 李彥頤。
在這場以「淨零健康建築打造台灣永續居住環境」為主題的專家焦點論壇中,邀請到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江哲銘、理事長邵文政,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台灣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秘書長李彥頤、社團法人台灣建築調適協會常務監事王獻堂,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陳振誠6位專家,共同針對「淨零」與「健康」兩大建築趨勢,進行一場精彩對話。
江哲銘:淨零、健康必須同時發展
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江哲銘表示,「淨零」是為了保護地球,「健康」則是保護人類。健康是人民基本的權利,明確受到憲法保障,需要受到重視;而淨零則為實現「永續」,其發展至關重要。2004年我就出版了第一本書《永續建築導論》,當時國際上已經在強調永續發展理念,如今這一趨勢依然強勁。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淨零永續與健康福祉必須平衡發展,因其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在我看來,要講淨零建築,其實就是「淨零健康」建築,因為從2000年至今國際趨勢同時在追求的就是「淨零健康」四個字。現在流行的ESG、SDGs或GSR的前身,實際上都是在強調地球永續和人權的保護,所以「淨零」和「健康」必須同時發展,不可偏廢。」
曾光宗:以人為本,關注使用者需求
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指出,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2050年淨零轉型政策,涉及建築領域的部分包括新舊建築的節能效率、家電的能效以及新技術的開發等,都是從淨零的角度出發。然而,我們還需要探討的是,建築物有好的能效最後是誰可以感受到呢?其實是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普羅大眾。他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淨零碳排、健康建築、幸福建築的核心價值是一致的,當我們在思考相關議題時,應該更關注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產官學也需要在學術研究、政策制定、產品開發上更密切相互合作,並形成良好的使用者意見回饋機制,才能真正為使用者帶來幫助,讓人們居住在節能、舒適且健康的環境之中。
邵文政:「台灣幸福健築協會」致力推廣健康建築
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邵文政表示,建築本身就是大排碳量的產業,為配合政府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需要採取多種措施來控制碳排放,首先是建築興建的低蘊含碳設計,即在所有建材和施工方法中減少碳排放;而在建築物使用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建築能效評估,以確保節能減碳。此外,我們也需要持續開發潔淨能源和碳中和技術來達成淨零目標。同時,我們千萬不能忽略建築物作為人類生活的載體,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呼應江哲銘總顧問的說法,ESG中的“E”對應的就是「淨零」,而“S”對應的則是「健康」,未來的建築設計必須同時實現節能減碳,又能提升居住者的健康福祉,兩者不可分割,這也是「台灣幸福健築協會」致力推廣健康建築的目的。
李彥頤:健康建築+淨零建築=幸福建築
台灣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秘書長李彥頤表示,談到淨零健康建築時,他不禁想到古希臘的「建築」一詞,實際上就代表著「家」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看,建築可以涵蓋四個面向:文化、環境、生態和健康。文化關乎傳承和精神,環境談的是韌性,這部分和生態有關。最重要的是人的健康,這才是我們談論永續的根本,其涉及人居性的問題;而淨零談的是大範圍、共好的永續,與地域性的條件有關。概括上述而言,其實就是幸福的建築——居住其中既健康、快樂,又可與環境和諧共融。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建築物內度過,因此「健康」至關重要,如何將「淨零」與「健康」結合、朝永續發展,是值得各界進一步思考的課題。
王獻堂:ESG是一種平衡關係
台灣建築調適協會常務監事王獻堂指出,ESG是一種平衡關係,不可偏移。環境(E)這塊,相關政策大多已起步;在健康(對應S)方面,我們需要更加自覺地行動。以建築物中的新風系統(全熱交換器)為例,雖然它在夏天使用的能耗是4倍,但台灣是亞熱帶氣候,若加入春秋冬三季,把時間軸拉長來看卻相對是節能的。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我們很需要降低室內的二氧化碳含量讓身體更健康,因此應該大量引進新風系統。以這樣的思維,就可設法在節能與健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此外,ESG也強調「資訊揭露」的概念,未來要如何透過這些數據(Data)的應用,進一步實現節能與健康的目標,也需要大家共同來努力。
陳振誠:建築教育著重「人」與「環境」的融合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陳振誠表示,目前全世界皆致力於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但大多較重視環境問題,實際上人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人」才是生存和生命延續的核心。從建築教育的觀點,兩者在課程中是彼此融合的,希望能夠將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現在台灣建築及相關產業面臨兩大挑戰:高齡化和勞動力短缺,以及建築物過於老舊,即使透過新建建築和社會住宅更新,可能也趕不上「雙老」的速度。因此,建築教育須從多方面思考這些問題,以人的健康為主要訴求,並推動對環境的照顧。從展場觀察,我發現AIoT相關技術在解決人力和成本不足問題上有著巨大潛力,我相信這些創新科技將會為實現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的目標上,為我們提供更多有效的解決方案。